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月涧所作,名为《德详大师礼补陀五台》。诗中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对佛学的理解与实践。
首先,诗的开头“五台峨峨五云里,补陀峨峨东海底”描绘了五台山和普陀山的壮丽景象,象征着佛教圣地的崇高与神秘。接着,“大士元不在其中,误赚平人知几几”则表达了对盲目崇拜和误解的警示,指出真正的智慧和理解并非仅限于表面的景物或传说之中。
随后,“江南吴越诸导师,短偈长篇费言语”提到江南地区的佛教导师们,通过简短的偈语或长篇的教诲来传播佛法,但“老僧有语写不得,一再殷勤奉劝汝”则强调了直接的体验和领悟的重要性,言辞难以完全传达内心的真谛。
最后,“若论观音与曼殊,尽恒沙界无不是。灼然端的要见渠,不用千里与万里。只消著眼未生前,面目堂堂即自己。”这部分阐述了对观音和文殊菩萨的理解,认为在一切众生心中,这些神圣的存在都是存在的,无需远行千里万里去寻找。真正的领悟来自于内心的觉醒,即在未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展现出真实的自我。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佛教的真谛,强调了直接体验和内心觉醒的重要性,是一首富有启发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