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十一首(其十九)

仲尼谈六经,万古昭星月。

下视庄老徒,馀光似飞熠。

荀扬虽多岐,惟命非所述。

卓哉王仲淹,希圣犹仿佛。

千秋河水间,忽若邹鲁邑。

颜生乃无言,造化此中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感兴二十一首(其十九)》由元代诗人叶懋所作,通过对比孔子、庄子、荀子、扬雄等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表达了对王仲淹的敬仰之情,并将他与颜回相提并论,认为其思想达到了与自然造化相契合的境界。

首先,诗中提到“仲尼谈六经”,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言论和著作被编入《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对后世影响深远。诗人将孔子的思想比作“万古昭星月”,意指其思想如同星辰和明月一般,照亮了历史长河,对后世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接着,诗人将庄子、荀子、扬雄等人的思想与孔子进行对比,指出他们虽然各有特色,但都未能达到孔子的高度。诗人特别赞扬了王仲淹,认为他的思想接近于圣人孔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其他哲学家,与孔子的思想相仿佛。

然后,诗人用“千秋河水间,忽若邹鲁邑”来形容王仲淹思想的深远影响,将他比作是邹鲁之地的学者,这里的邹鲁是指孔子的故乡,以此来强调王仲淹思想的地域性和深远性。

最后,诗人提到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其“无言”的智慧和对道的深刻理解,与王仲淹的思想相提并论,认为他们的思想达到了与自然造化相契合的境界,即“造化此中毕”。这表明诗人认为王仲淹的思想不仅深邃且与宇宙万物相通,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哲学家思想的对比和赞美,表达了对王仲淹思想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其思想与自然造化相融合的境界的向往。

收录诗词(67)

叶懋(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叶兰之父,有才识,善词章。官至大中大夫,嘉兴路总管,多政迹

  • 字:德新
  • 籍贯:鄱阳

相关古诗词

感兴二十一首(其二十)

燕昭筑金台,欲致天下士。

燕齐不共天,一旦雪馀耻。

我闻古圣王,修德本诸已。

伊皋宾夏商,四岳佐尧治。

凤犹览德辉,士肯为金起。

遗风何寥寥,布衣甘老死。

吁哉燕昭王,此意独甚美。

形式: 古风

感兴二十一首(其二十一)

黄河衣带水,无能测其源。

到今有遗恨,不得窥昆崙。

古人亦谬哉,飞波自天端。

太虚浩无际,元气为之根。

清浊一以判,卑高定乾坤。

谁云九天上,可使层波翻。

汉帝亦草草,西行使张骞。

形式: 古风

铭一首

伊昔古圣皇,性中有天理。

勋业德如天,孝悌而已矣。

禹汤及周孔,大道同一轨。

天机干元化,乾健无息止。

人生于其间,秉德斯懿美。

此心本虚明,尘翳或为滓。

学虽慕前修,论恐堕凡鄙。

鼎鼎百年内,岁月白驹驶。

草木易成灰,圣哲元不死。

战兢恒自持,凛若涉渊水。

惟仁思吾居,非义勿吾履。

宅心在中正,作事不偏倚。

孝乃德之先,敬乃行之始。

礼意睦姻亲,诚心接闾里。

有善推于人,有过责于已。

小忿须必惩,大恶或不弥。

善端默无见,福报还可俟。

祸招必有根,人病不察耳。

祸福在吾心,昭晰甚明炜。

有失莫甚忧,有得莫甚喜。

无贪即无求,有誉还有毁。

得失在吾心,毁誉在乎彼。

富贵有时来,贫贱宁足耻。

穷达听于天,寿天难预拟。

我谦吾自吾,彼作尔为尔。

人心曲如钩,天道直如矢。

高明乃真儒,固瘁匪嘉士。

圣途虽甚远,涉远必自迩。

恭惟百世师,怀哉我夫子。

形式: 古风

读史四首(其一)

东都党锢起,汉祚既亦哀。

老瞒惮名义,大业归曹丕。

昔闻商王纣,暴虐日以滋。

西伯终北面,武王始戎衣。

曹氏父子间,其迹颇拟之。

如何百世下,直笔不可欺。

失得置勿论,秉心在公私。

至哉文王德,千载有光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