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乐

吏散收簿书,公馆如山居。

归来换野服,携策将焉如。

园亭极潇洒,阴森修竹下。

拂石坐终日,徙倚不知夜。

山月照我明,林风吹我清。

口诵太古文,往来池上行。

露下觉微凛,南窗归就枕。

心闲神自安,达旦得酣寝。

乱曰:懒守尔何为,日日常若斯。

为言我自尔,此乐非汝知。

形式: 古风

翻译

官吏下班整理文书,公署犹如山中居所。
换上粗布衣服,带着书籍要去何处?
园亭清雅,竹林幽深,我在竹下静坐终日。
徘徊忘却时间,直到夜晚来临。
山月照亮我,林风使我心境清凉。
口中吟诵古文,在池塘边漫步。
夜露微凉,我回到南窗边躺下。
心静神宁,整夜都能熟睡。
尾声:为何懒于守候,每日都如此度过。
告诉你,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这种乐趣你不会理解。

注释

吏散:官员下班。
簿书:文书。
公馆:公署。
野服:粗布衣服。
携策:拿着书籍。
潇洒:清雅。
阴森:幽深。
拂石:拂过石头。
徙倚:徘徊。
山月:山上的月亮。
林风:树林中的风。
太古文:古代的文章。
池上:池塘边。
微凛:微凉。
归就枕:回到床上。
心闲:心境宁静。
达旦:整夜。
懒守:懒于守候。
尔:你。
何为:为何。
此乐:这种乐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归隐田园的生活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享受独处之乐的精神状态。

"吏散收簿书,公馆如山居。" 这两句表明诗人已经放下官职的束缚,将自己的住所比喻为隐逸的山中寓所,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

"归来换野服,携策将焉如。" 诗人回归自然,换上田园生活的衣着,手持拐杖,悠然自得地前往某处,这些动作都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园亭极潇洒,阴森修竹下。" 园中亭子美丽,四周环绕着浓密的竹林,营造出一片清幽静谧的环境。

"拂石坐终日,徙倚不知夜。" 诗人坐在石头上,一坐就是一整天,对时间的流逝毫不在意,这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令人称羡。

"山月照我明,林风吹我清。" 山中的明月洒落在诗人的身上,林间的微风拂面而过,给人以清凉和宁静的感觉。

"口诵太古文,往来池上行。" 诗人不仅享受自然,还通过吟咏古代文献,与大自然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露下觉微凛,南窗归就枕。" 夜夜间露水珠光闪闪,诗人感受到一丝凉意,回到室内,枕着窗边安然入睡。

"心闲神自安,达旦得酣寝。" 诗人的心灵得到了真正的放松和安宁,能够酣然入睡直到天亮,这种生活状态是多么令人羡慕。

最后两句"懒守尔何为,日日常若斯。为言我自尔,此乐非汝知。" 诗人似乎在对自己说,不需要过于勤勉地守护什么,每天都可以像这样悠然自得。此中之乐,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得到,而外人是无法真正理解的。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超越世俗纷扰后的内心宁静和满足。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此君庵

斑斑堕箨开新筠,粉光璀璨香氛氲。

我常爱君此默坐,胜见无限寻常人。

形式: 七言绝句

百舌鸟

众禽乘春喉吻生,满林无限啼新晴。

南园花木正繁盛,小小大大皆来鸣。

藏枝映叶复谁使,不肯停住常嘤嘤。

就中百舌最无谓,满口学尽群鸟声。

自无一语出于己,徒尔嘲?誇从横。

朝朝泊我高柳上,叫破一窗残月明。

幽人稳睡正酣美,无计可奈遭尔惊。

少年挟弹彼谁者,安得为我来五更。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吊影度晨夕。

中门一步地,未省有行迹。

闺闱足仪检,常恐犯绳尺。

欲寄锦字书,知谁者云的。

形式: 乐府曲辞

自斜谷第一堰溯舟上观石门两岸奇峰最为佳绝

北风吹云落寒水,逆波刺船行五里。

层峦夹空抱丛石,万剑侧脊翠烟起。

草木枝叶自殊别,禽虫羽毛亦奇诡。

安得鸡冠数棱田,便可诛茅此居止。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