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五峰兼简英禅师

何人缩地海东偏,灵岳分来不计年。

几见彩云争照日,真疑仙掌欲擎天。

依稀故国松千尺,迤逦前山石一拳。

四面开轩看不足,老僧时立碧溪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谁人能将大海移到东方偏僻之地,这座神奇的山岳似乎已存在无数年。
多少次见到五彩祥云竞相环绕太阳,仿佛真的怀疑那是仙人之掌要托起天空。
在模糊的记忆中,故乡的千年古松依然挺立,前方连绵的山峦像一颗巨大的石头拳头。
无论从哪个方向打开窗户欣赏都不够,老僧时常站立在碧绿的溪流前凝望。

注释

缩地:传说中的法术,使空间缩短或移动。
灵岳:神圣而灵异的山岳。
彩云:象征吉祥的云彩。
仙掌:神话中神仙的手掌,比喻壮观景象。
故国:故乡,过去的国家或地区。
松千尺:形容极高大的松树。
迤逦:连续不断,延伸的样子。
石一拳:形容山石巨大,形状似拳头。
开轩:打开窗户。
碧溪:清澈的溪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舒亶所作的《题五峰兼简英禅师》,通过对五峰奇特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山势的壮丽和仙境般的风貌。首句“何人缩地海东偏”以疑问起笔,引出五峰的地理位置,仿佛是神仙之力将大地挪移至此。次句“灵岳分来不计年”强调了山峰的古老与神秘,暗示其来历久远。

第三句“几见彩云争照日”描绘了云雾缭绕中阳光穿透的壮观景象,犹如仙子们在争夺天日的辉煌,增添了神秘色彩。第四句“真疑仙掌欲擎天”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将山峰比作仙人的手掌,似乎要托举苍穹。

第五、六句“依稀故国松千尺,迤逦前山石一拳”通过描绘松树的挺拔和山石的奇形,展现出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叹。最后一句“四面开轩看不足,老僧时立碧溪前”,诗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去,而老僧的形象也增添了宁静与超然的禅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赞美了自然之美,又寓含了诗人的情感寄托,体现了宋诗的婉约与深沉。

收录诗词(196)

舒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 号:懒堂
  • 籍贯:慈溪(今属浙江)
  • 生卒年:1041-1103

相关古诗词

题天童

日日青鞋踏白沙,未应泛艇即灵槎。

雨溪清越鸣哀玉,风蔓蜿蜒动暗蛇。

晓润芝?挑秀茁,午香茶灶煮苍芽。

玲珑仙客知何在,千古烟霞自一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题布袋和尚

休话人间我独尊,何妨廛肆且随群。

乞钱往往多空手,问路时时向白云。

壁上形容图尚在,囊中气味许谁分。

分明提起无人问,欲会应须眼里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题西山双乳泉

石眼双开白欲漫,潺湲更傍碧琅玕。

地饶爽气全无滓,天借灵源两不乾。

晓月自分云外润,午茶谁斗雪中寒。

孝先多睡相如渴,始把清甘乞取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题灵桥门

危楼清迥立江风,紫逻红旗落日中。

暑雨涧溪来浩荡,暮烟洲渚隔朦胧。

欢声不厌重城近,霁色遥知秀野丰。

沧海一时传丽句,天才真是杜陵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