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中杂感五首(其三)汉族

汉武逐匈奴,乃有汉族称。

唐人伐高丽,故号相频仍。

岂其中夏主,直待刘邦兴。

愚人论种族,但见僭无徵。

五胡乱晋末,子孙犹绳绳。

匈奴祖夏后,史书良足凭。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鉴赏

此诗《乱中杂感五首(其三)汉族》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曹家达所作,通过历史事件与民族关系的探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的深刻思考。

首句“汉武逐匈奴,乃有汉族称”,开篇即以汉武帝抗击匈奴的历史事件,引出汉族名称的由来,暗示了汉族形成过程中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与融合。接着,“唐人伐高丽,故号相频仍”则进一步阐述了汉族在历史上的扩张与演变,通过对外部力量的征服与吸收,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岂其中夏主,直待刘邦兴”一句,将话题转向了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提出疑问:难道只有在刘邦兴起时,汉族才成为主导?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汉族发展脉络的一种反思,强调了汉族并非单一民族的简单聚合,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融合。

“愚人论种族,但见僭无徵”则批评了那些仅从表面现象出发,忽视历史复杂性和多元性的人,指出他们对民族关系的理解过于肤浅,缺乏深入的历史洞察。

最后,“五胡乱晋末,子孙犹绳绳。匈奴祖夏后,史书良足凭”总结了历史上的民族冲突与融合,尤其是五胡乱华时期,尽管汉族面临外来民族的冲击,但最终仍然保持了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通过引用史书中关于匈奴与夏后氏的记载,强调了历史文献在理解民族关系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分析,展现了作者对汉族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民族融合与历史变迁的思考,也体现了对历史文献价值的重视,以及对当下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关切。

收录诗词(1566)

曹家达(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乱中杂感五首(其四)共和

共和始周召,祸出厉王手。

子代太子死,召公意良厚。

王奔十四载,二公为留守。

岂似贪乱人,纲常类刍狗。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乱中杂感五首(其五)同胞

同胞视生民,其言始张载。

非有仁人心,此理亦殊晦。

原野厌人肉,本旨究安在。

争城求不杀,毋乃类犬吠。

形式: 古风 押[队]韵

伪言金陵陷,江阴伪民政长出示通衢,斥言张贼败走云云。既而知其妄书,以志幸

天地有正气,忠义性所予。

子奇围睢阳,未闻贼张许。

小丑何猖披,丧心弃天叙。

有城皆迎降,社稷谁守禦。

不见张世杰,崖山尚师旅。

不见郑成功,台澎义旗举。

形式: 古风 押[语]韵

感言

周末不帝秦,乃有鲁仲连。

所南当宋亡,犹书德祐年。

系彼二君子,落拓不自贤。

巢穴知风雨,物物戴所天。

嗟彼长乐老,圆融以自全。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