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皇帝挽辞二首(其一)

御气方尊极,乘云已泬寥。

衣冠万国会,陵寝百神朝。

夏鼎传归启,虞羹想见尧。

谁当授椽笔,论德在琼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正当驾驭天地之气达到顶峰,乘坐祥云已显得空旷辽远。
身着华服的万国君王聚集,皇家陵寝接受百神朝拜。
夏代的宝鼎传承归来开启历史,仿佛能看见虞舜时期的盛宴和尧帝的仁德。
谁能获得书写天命的重任,评判美德如同握有美玉般珍贵。

注释

御气:驾驭天地之气,指帝王的权威和神圣。
尊极:至高无上的地位。
乘云:乘坐祥云,象征帝王的神秘与崇高。
泬寥:空旷、辽远。
陵寝:帝王的陵墓。
百神朝:众多神祇前来朝拜。
夏鼎:古代象征权力的宝鼎。
虞羹:虞舜时期的盛宴,象征盛世。
尧:传说中的贤明君主。
授椽笔:授予书写天命的重要职责。
论德:评价和讨论美德。
琼瑶:美玉,比喻高尚纯洁。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盛世景象的诗歌,通过对自然界和人间活动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化的皇权及其德政的赞美之情。

“御气方尊极,乘云已泬寥。”这两句开篇即以宏伟壮丽的笔触描述皇帝的威仪,如同高耸入云的山峰,显露出一种超然物外、不可企及的神圣感。"御气"指的是皇帝所乘坐的车驾之气象,而"尊极"则暗示了君主的至高无上;"乘云"则是古人常用来比喻帝王或圣贤登天的意象,表明皇帝已经达到了一个超脱凡尘的高度。

“衣冠万国会,陵寝百神朝。”这两句通过对盛世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皇权的威严和统治的广泛性。"衣冠"指的是各类官员和士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万国会"则说明了皇帝的号召力,能够使得各个国家都来朝贡;"陵寝百神朝"则是对古代圣君陵墓的敬拜活动的描述,表明了皇帝不仅受到生者尊崇,更能得到已逝先人的护佑。

“夏鼎传归启,虞羹想见尧。”这两句诗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进一步肯定了现任君主的德政。"夏鼎"指的是古代夏朝的玉璋,象征着王权;"传归启"意味着皇权的传承和光大;"虞羹"则是上古圣王尧帝的烹饪之器,这里用来比喻君主的德政;"想见尧"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化的古代圣王尧的向往,暗示现任皇帝如同尧帝一般,以德治国。

“谁当授椽笔,论德在琼瑶。”最后两句则是对能否有人能够记录和评述这位君主丰功伟业的疑问。"椽笔"即是书写历史的工具;"琼瑶"则象征着珍贵无比的事物或文章,意味着皇帝的德政如同稀世之宝,需要被精心记录和赞颂。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对现任君主功业的高度评价,也流露出了一种期待,有识之士能够出现,为这位君主留下光辉的史笔。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人间盛况以及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构建出一个理想化的皇权形象,并以此来赞美现任君主的德政和威仪。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诗呈节判陆君

中郎笔墨妙他年,晚与君游喜象贤。

款款故情初未慭,飘飘新句总堪传。

英才但未遭文举,明主宁当弃浩然。

投赠临分加组丽,小诗能不强雕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诗奉送觉之奉使东川

三秋不见每惓惓,握手山林复怅然。

后会敢期黄耇日,相看且度白鸡年。

畏途石栈王尊驭,荣路金门祖逖鞭。

一代官仪新藻拂,得瞻宸宇想留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详定试卷二首(其二)

童子常誇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杨雄。

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论才将相中。

细甚客卿因笔墨,卑于尔雅注鱼虫。

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详定试卷二首(其一)

帘垂咫尺断经过,把卷空闻笑语多。

论众势难专可否,法严人更谨谁何。

文章直使看无颣,勋业安能保不磨。

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