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其四)

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

伤鸟有弦惊不定,卧龙无水动应难。

剑埋狱底谁深掘,松偃霜中尽冷看。

举目争能不惆怅,高车大马满长安。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翻译

通州是个令人忧心的地方,我在这里做司马官职太过冗余。
受伤的鸟被弦声惊扰不得安宁,如同卧龙没有水难以施展才能。
宝剑深埋在牢狱之下有谁能挖掘,松树在寒霜中枯萎,无人问津。
抬头望去怎能不感到惆怅,权贵们乘坐高车骏马挤满了长安城。

注释

通州:唐朝时期的地名,今河南浚县一带。
恓惶:形容处境艰难,不安定。
司马:古代官职,这里指诗人自己。
冗长官:冗余而无实权的官职。
伤鸟:比喻遭受挫折的人。
弦:这里指弓箭,象征威胁或惊吓。
卧龙:比喻有才能但未得施展的人。
无水动应难:没有条件或机会来发挥才能。
剑埋狱底:象征才能被埋没。
谁深掘:没有人去发掘或赏识。
松偃:松树倒下,比喻衰败或无人关注。
霜中尽冷看:在寒冷环境中被人冷漠对待。
举目:抬头看。
惆怅:心情悲伤,失落。
高车大马:豪华的车马,象征权贵和富人。
满长安:长安是唐朝都城,这里指权贵充斥整个都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战后的萧瑟与荒凉景象,以及诗人对此的感慨。"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两句通过设定场景,展现了战争导致的地方荒废和官吏的繁多,反映出战乱后社会的混乱与衰败。

接着的"伤鸟有弦惊不定,卧龙无水动应难"两句,则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困惑与无奈。伤残的鸟儿无法在弓箭下飞翔,卧龙失去了泉水,无法自由活动,这些意象传递出一种力量被剥夺、生命力受损的情形。

"剑埋狱底谁深掘,松偃霜中尽冷看"两句,诗人通过剑和松树的寂静与冷清,表达了对往昔英雄事迹的怀念,以及现实中的冷漠无情。剑埋藏在监牢之下,象征着武力与勇气被束缚;霜冻后的松树则是时间流逝后自然景观的冷清。

最后"举目争能不惆怅,高车大马满长安"两句,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与不平。眼前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悲伤,而京城中的繁华景象与自己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的复杂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战后的废墟和个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对时代命运的思考。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得潮州杨相公继之书并诗以此寄之

诗情书意两殷勤,来自天南瘴海滨。

初睹银钩还启齿,细吟琼什欲沾巾。

凤池隔绝三千里,蜗舍沈冥十五春。

唯有新昌故园月,至今分照两乡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惜春赠李尹

春色有时尽,公门终日忙。

两衙但不阙,一醉亦何妨。

芳树花团雪,衰翁鬓扑霜。

知君倚年少,未苦惜风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惜落花

夜来风雨急,无复旧花林。

枝上三分落,园中二寸深。

日斜啼鸟思,春尽老人心。

莫怪添杯饮,情多酒不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授太子宾客归洛

南省去拂衣,东都来掩扉。

病将老齐至,心与身同归。

白首外缘少,红尘前事非。

怀哉紫芝叟,千载心相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