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属月为眼睛,晓夜不息天中行。

痴人习见圆复缺,谓此眼睛非长明。

渠思一照千古白,奚分朔望阴与晴。

彼昏病痴苦营营,以月视之蝇在罂。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天公赋予月亮一双眼睛,日夜不停地在天空中巡行。
愚昧的人习惯于月亮的圆缺变化,认为这双眼睛并非永远明亮。
它渴望照亮千年的光明,何曾区分晦朔阴晴。
那些昏庸愚昧之人忙碌不停,就像把月亮看作苍蝇在酒瓮中飞舞。

注释

天公: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称呼,指主宰天地的神灵。
眼睛:比喻月亮的明亮部分。
晓夜:早晨和夜晚。
痴人:形容愚昧无知的人。
朔望:农历每月初一(朔)和十五(望),指月亮的盈亏变化。
营营:忙碌、纷扰。
蝇在罂:比喻愚昧之人看不清事物本质,如同苍蝇在酒瓮中乱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月亮的神圣与永恒,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局限。"天公属月为眼睛,晓夜不息天中行"两句通过拟人化手法,将月亮比作天空中的眼睛,强调其无时无刻的运行,不受昼夜更替的影响。这既表现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也反映了月亮在宇宙观念中占据的核心位置。

"痴人习见圆复缺,谓此眼睛非长明"则表达了一种悲哀的情绪。诗人指出,人们因为对月相变化的习以为常,便轻易地怀疑这双“眼睛”的永恒与智慧。这两句通过对比,揭示了人类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渠思一照千古白,奚分朔望阴与晴"则是诗人对于月亮不变的赞美。这里,“渠思”指的是河流之水,而“一照千古白”则形象地表达了月光如同永恒不变的清泉,穿越时空之隔,普照一切。这两句强调了月亮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纯洁与明净。

最后两句"彼昏病痴苦营营,以月视之蝇在罂"则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状态的隐喻。诗人将那些不明白事理、浸淫于世俗烦恼的人比作瓶中细菌,用“以月视”来强调即使在明亮的月光下,这些迷失之人才是真正的盲目与无知。

整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局限,以及诗人对于永恒不变真理的追求。

收录诗词(313)

刘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风水

不雨五十日,一雨生意回。

讵料雨复痴,日日闻震雷。

中元节倏届,巨飙恣喧豗。

故挽水倒流,能撼山欲摧。

掀茅与扬沙,境境人号哀。

馀禾垫西圳,大木横荒垓。

芝田逮楠溪,廛井归丘莱。

飘骸填港汇,悲魄栖山隈。

吁嗟今之人,瘥札相辘轠。

吁天岂耄昏,静□□□□。

积乖必致盭,养烬终成炱。

造化一感应,予夺何心哉。

未闻豳诗官,租税星火催。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丙辰吟

熙宁岁丙辰,海内厄安石。

庆元岁丙辰,伪学禁如织。

宝祐复丙辰,衣冠堕荆棘。

龙蛇数云恶,郑玄炳先识。

诸生不齰舌,投荒诚予职。

鸺鹠号屋头,鼯鼠搅床侧。

云集肤已粟,日出汗欲赤。

瘴疠半南州,可轩靠神力。

所寓乃略同,苍苔共岑寂。

丙辰自丙辰,焚香且读易。

形式: 古风

东坡竹石

坡翁北归留戏笔,数竹离奇生磈石。

世如有凤必先知,碌碌凡禽谁得识。

风不声兮月不影,山僧笑我移枯瘠。

岭阯每苦烟瘴深,烟瘴何曾祸忠直。

天使无垢来此邦,要与坡翁发真迹。

大书特书等傲岸,方寸一虚隘八极。

何年移植蓬莱宫,清风逼人寒半壁。

枝可磨,叶可摘,石上根,祗如昔。

形式: 古风

东皋

天然岩壑怪,官况此中閒。

台阁人烟上,阑干树影间。

引泉归月沼,分菊上秋山。

咫尺神仙洞,听笙忘却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