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次瀛上

煖烟轻淡草霏霏,一片晴山衬夕晖。

水露浅沙无客泛,树连疏苑有莺飞。

自从身与沧浪别,长被春教寂寞归。

回首青门不知处,向人杨柳莫依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温暖的烟雾轻柔淡薄,细草密布如飞絮,晴朗的山峰映衬着夕阳的余晖。
浅滩上的露水湿润,河面上没有游客泛舟,树木连接着稀疏的花园,黄莺在其中飞翔。
自从我与那清澈的江水告别后,常常在春天里独自归来,感受着寂寞。
回望青色的城门,却已找不到归途,那随风摇曳的杨柳,也不要对我依依不舍。

注释

煖烟:温暖的烟雾。
轻淡:轻柔淡薄。
草霏霏:草木茂盛如飞絮。
晴山:晴朗的山峰。
夕晖:夕阳的余晖。
水露:水面的露水。
浅沙:浅滩。
无客泛:没有游客划船。
树连:树木相连。
疏苑:稀疏的花园。
有莺飞:有黄莺飞舞。
自从:从那时起。
身与沧浪别:与江水生活告别。
长被春教寂寞归:常在春天感到孤独而归。
回首:回望。
青门:青色的城门,代指京城或故乡。
不知处:找不到地方。
向人杨柳:向着人的杨柳树。
莫依依:不要表现出依恋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春日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自己对于归乡路上的感慨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首句“煖烟轻淡草霏霏”,便设定了整个画面的色调:温暖而又略带朦胧,春意盎然。接着,“一片晴山衬夕晖”则将视角拉远,展示了一幅层次分明的山水图。

下片“水露浅沙无客泛,树连疏苑有莺飞”,诗人笔下的水边和树林都显得异常清新脱俗,无人打扰,只有偶尔掠过的鸟儿,增添了一份生动与活力。

而从“自从身与沧浪别,长被春教寂寞归”开始,诗人的情感开始转向内省。这里的“沧浪”通常指的是大海,但在这里更多地象征着诗人远离故土的状态,“长被春教寂寞归”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的无奈与孤独。

最后两句“回首青门不知处,向人杨柳莫依依”,诗人的心境更加沉重。这里的“青门”是指家乡的门,而“我不知处”则显示出诗人对于归属感的迷茫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而“向人杨柳莫依依”的“杨柳”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离别之情,诗人似乎在告诫自己不要过分依赖那些能够引起怀旧情绪的事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摹和内心情感的真挚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超凡脱俗的艺术功力。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东归望华山

碧莲重叠在青冥,落日垂鞭缓客程。

不奈春烟笼暗澹,可堪秋雨洗分明。

南边已放三千马,北面犹标百二城。

只怕仙人抚高掌,年年相见是空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迟

园密花藏易,楼深月到难。

酒虚留客尽,灯暗远更残。

麝想眉间印,鸦知顶上盘。

文王之囿小,莫惜借人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出潼关

重门随地险,一径入天开。

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

飞轩何满路,丹陛正求才。

独我疏慵质,飘然又此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叶落

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

伴愁无色烟犹在,替恨成啼露未晞。

若逐水流应万里,莫因风起便孤飞。

楚郊千树秋声急,日暮纷纷惹客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