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五月十四夜对月有感》由金代诗人刘从益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与人生不易的深刻感慨。
首联“世事易随云变灭,人生难保月团圞”,以云的多变比喻世事的无常,指出人生的圆满难以长久保持,暗示了命运的不可预测和生活的不确定性。这种对比强烈地揭示了诗人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颔联“淮阳旅舍三年梦,河朔风声五月寒”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将自己比作在淮阳旅舍中度过了三年时光的旅人,用“梦”字强调了这段经历的虚幻与短暂,同时又以“河朔风声五月寒”描绘了一幅凄冷的画面,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环境的艰苦,同时也暗含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
颈联“何处云山端可老,向来天地为谁宽”表达了诗人对于归宿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他似乎在寻找一个可以终老的地方,但又感叹天地间似乎没有为任何人真正敞开的空间,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迷茫和对宇宙广阔却冷漠的感慨。
尾联“宦游脚底生荆棘,蜀道而今却不难”则以宦途的艰辛和蜀道的险峻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面对仕途的挑战和生活的艰难。然而,最后一句“蜀道而今却不难”似乎又透露出一丝乐观和豁达,暗示诗人可能已经找到了克服困难的方法或心态上的转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以及对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逆境中寻求解脱和希望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