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杂兴(其五)》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描绘长离、凤雏、天马、龙子等意象,以及箕颍、唐虞庭等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高洁人格与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首句“长离自凤雏,天马乃龙子”以“长离”和“天马”为喻,分别象征着卓越不凡的人物,如同凤凰之雏和龙之子一般,蕴含着非凡的才华与潜力。接着,“文采成九苞,骨法本千里”进一步强调了这些人物不仅外表出众,更有内在的才华与远大的志向,如同凤凰的九种羽毛般光彩夺目,又如千里马般拥有超群的才能。
“箕颍出高人,岩穴有知己”则通过引用古代贤士隐居箕山、颍水的典故,以及岩穴中相遇知音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能理解自己、欣赏自己才华的知音的渴望。这种知音,往往在隐逸之地或不为人知之处,如同真正的高人,能够洞察世事,理解内心深处的追求。
最后,“抗迹唐虞庭,清风振薄鄙”则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唐虞庭代表了古代理想的政治与社会秩序,清风则象征着高尚的品德与纯洁的精神。诗人希望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影响并净化周围的社会风气,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于卓越人格、理想境界以及知音的深切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社会风气改善的期待,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与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