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其二)秋晚东归,留吴会甚久,无一人往还者

江接寒溪家已近。想见秋来,松菊荒三径。

目送吴山秋色尽。星星却入双蓬鬓。

凫短鹤长真个定。勋业来迟,不用频看镜。

懒出问人人不问。绿尊倒尽横书枕。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翻译

江水连接着寒冷的溪流,我家已经临近。想象秋天来临,松树菊花点缀的小路已经荒芜。
我凝视着吴山的秋意消退,星星映照在我的双鬓上,增添了几分白发。
野鸭短小,仙鹤高大,这生活本就如此。功成名就来得晚,不必频繁照镜子自怜。
懒得出门去询问,因为无人关心。绿色酒杯斟满,倒下后就横在书枕旁。

注释

江:江水。
接:连接。
寒溪:寒冷的溪流。
家已近:我家已经靠近。
想见:想象。
秋来:秋天来临。
松菊:松树和菊花。
荒三径:小路荒芜。
目送:凝视。
吴山:吴地的山。
秋色尽:秋意消退。
双蓬鬓:双鬓上的白发。
凫短鹤长:野鸭短小,仙鹤高大。
真个定:确实如此。
勋业来迟:功成名就来得晚。
镜:镜子。
懒出问人:懒得出门询问他人。
人不问:无人关心。
绿尊:绿色酒杯。
倒尽:斟满。
横书枕:横在书枕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归家途中的情景。开篇“江接寒溪家已近”,设定了一种宁静而又带有凉意的自然环境,通过“想见秋来,松菊荒三径”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秋天以及家园中松树和菊花的期待,但这里的“荒三径”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悲凉和孤寂。

诗人继续写道:“目送吴山秋色尽”,通过眼前渐行渐远的秋色,表达了对旅途愈发深处的景物的留恋。而“星星却入双蓬鬓”则描绘了一种夜幕降临、繁星点缀的画面,其中“双蓬鬓”指的是头发中夹杂着花草,可能是诗人途中所见,或许也是一种意象,用以表达对自然的亲近。

“凫短鹤长真个定”,这里用了鹤与凫(一种水鸟)的形状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透露出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紧接着,“勋业来迟,不用频看镜”则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然,以及面对生活变迁时的超然态度。

最后两句“懒出问人人不问,绿尊倒尽横书枕”,诗人表现出了对于世事的疏离和一种放松的心态。这里的“懒出问”表明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已经远离尘嚣,而“绿尊倒尽横书枕”则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秋天归家的旅途中,对家园、自然和生命流逝的深切感悟,以及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

收录诗词(483)

毛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元祐四年(1089)所作《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小词结尾“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南宋周辉认为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 字:泽民
  • 籍贯: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
  • 生卒年:1056——?约1124

相关古诗词

蝶恋花(其八)送茶

花里传觞飞羽过。渐觉金槽,月缺圆龙破。

素手转罗酥作颗。鹅溪雪绢云腴堕。

七盏能醒千日卧。扶起瑶山,嫌怕香尘涴。

醉色轻松留不可。清风停待些时过。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蝶恋花(其四)寒食

红杏梢头寒食雨。燕子泥新,不住飞来去。

行傍柳阴闻好语。莺儿穿过黄金缕。

桑落酒寒杯懒举。总被多情,做得无情绪。

春过二分能几许。银台新火重帘暮。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踏莎行(其一)陈兴宗夜集,俾爱姬出幕

天质婵娟,妆光荡漾。御酥做出花模样。

夭桃繁杏本妖妍,文鸳彩凤能偎傍。

艾绿浓香,鹅黄新酿。缘云清切歌声上。

夜寒不近绣芙蓉,醉中祗觉春相向。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莎行(其六)早春即事

阶影红迟,柳苞黄遍。纤云弄日阴晴半。

重帘不卷篆香横,小花初破春丛浅。

凤绣犹重,鸭炉长暖。屏山翠入江南远。

醉轻梦短枕闲敧,绿窗窈窕风光转。

形式: 词牌: 踏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