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结

梅雨犹清,冷风乘急,遥送万丝斜陨。听水翻雷迅。

冒雾湿,但觉衣裘皆润。

乱山烟嶂外,轻寒透、未免强忍。

崎岖危石,耸峭峻岭,都齐行尽。指引。

看负弩旌旗,谩卷空、排素阵。

向晚收云,黎明见日,渐生红晕。

堪叹萍泛浪迹,□事无长寸。

但新来纤瘦,谁信非因病损。

形式: 词牌: 丁香结

翻译

梅雨季节尚清爽,冷风吹过急忙忙,远远送来千万条斜落的雨丝。倾听水声如雷声急促。
雾气弥漫,衣服都被打湿,只觉得全身都湿润。
在远处的乱山和缭绕的烟霭中,微寒穿透,不得不勉强忍受。
走在崎岖不平的危石和陡峭的山岭上,一路艰难前行。
遥望前方,只见背着弓箭的旗帜随意展开,如同白色的阵列。
傍晚时分云层散去,黎明时分太阳升起,渐渐染上红晕。
令人感叹的是,像浮萍般漂泊不定的生活,一事无成,没有长久的进展。
只是最近我变得消瘦,谁又能相信不是因为身体有病呢?

注释

梅雨:江南夏季多雨,尤其是梅子成熟的时节。
冷风:指初秋或春末的凉风。
遥送:形容风雨从远处吹来。
水翻雷迅:形容雨势急骤,如雷声翻滚。
冒雾湿:雾气浓厚,使人感觉潮湿。
乱山:形容山峦起伏不规则。
负弩:古代仪仗队中的一种象征,背着弓箭的士兵。
红晕:形容日出或日落时天空的红色晕染。
萍泛浪迹:比喻生活漂泊不定。
病损:疾病导致的身体衰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中秋天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梅雨犹清,冷风乘急,遥送万丝斜陨。听水翻雷迅。冒雾湿,但觉衣裘皆润。" 这几句诗通过对雨和风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深秋的萧瑟气氛。梅雨可能指的是像梅花一样细腻的雨丝,这种描写常见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用以形容细雨。冷风和冒雾则加强了秋天的凉意,让人感到衣裳都被湿润。

"乱山烟嶂外,轻寒透、未免强忍。崎岖危石,耸峭峻岭,都齐行尽。指引。看负弩旌旗,谩卷空、排素阵。" 这段诗句中,诗人形容了山的险峻和自己在这片乱山之中行走的情景。"轻寒透"表明天气已经转凉,而"强忍"则可能暗示诗人内心的坚韧或是对自然力的敬畏。山石的崎岖和峻岭形容了山势的险恶,而最后几句则描绘了一种军旅生活的场景,旗帜在空中飘扬,阵列整齐。

"向晚收云,黎明见日,渐生红晕。堪叹萍泛浪迹,□事无长寸。但新来纤瘦,谁信非因病损。" 这部分诗句转而描写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景色的变化。晚上云收去,早晨太阳升起,天边渐渐出现红晕,是秋日常见的景象。而"堪叹萍泛浪迹"可能是在感慨生命如同浮动的水草一般无常。最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新来纤瘦"意味着体态变得消瘦,而"谁信非因病损"则是对外界是否相信他因病而瘦的质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收录诗词(89)

杨泽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三部乐.榴花

浓绿丛中,露半坼芳苞,自然奇绝。

水亭风槛,正是蕤宾之月。

固知道、春色无多,但绛英数点,照眼先发。

为君的皪,尽是重心千叶。红巾又成半蹙。

试寻双寄意,向丽人低说。

但将一枝,插著翠环丝发。映秋波、艳云近睫。

知厚意、深情更切。赏玩未已,看叶下、珍味还结。

形式: 词牌: 三部乐

大酺

渐雨回春,风清夏,垂柳凉生芳屋。

馀花犹满地,引蜂游蝶戏,慢飞轻触。

院宇深沈,帘栊寂静,苍玉时敲疏竹。

雕梁新来燕,恣呢喃不住,似曾相熟。

但双去并来,漫萦幽恨,枕单衾独。仙郎去又速。

料今在、何许停双毂。

任梦想、频登台榭,遍倚阑干,水云千里空流目。

纵遇双鱼客,难尽写、别来心曲。媚容幸倾城国。

今日何事,还又难分麰菽。寸心天上可烛。

形式: 词牌: 大酺

丑奴儿.梅花

冰姿冠绝人间世,傲雪凌霜。蕊点檀黄。

更看红唇间素妆。清芬不是先桃李,桃李无香。

迥出林塘。万木丛中独秉阳。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丹凤吟

荏苒秋光虚度,玩月池台,登高楼阁。

风传霜信,遍送晓寒侵幕。

凄凉细雨,洒窗飘户,漏永更长,枕单衾薄。

梦里惊鸿唤起,坐对寒釭,犹听晨漏残角。

先自宿酲似病,共愁造合滋味恶。

虽有丁宁语,怕旁人多口,还类金铄。

如斯情绪,戚戚怎禁牢落。

纵欲凭江鱼寄往,漫霜毫频握。

几时得见,诸事都记著。

形式: 词牌: 丹凤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