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谌首座归永嘉

万变相应一句通,十二年来已无口。

别余遥指海山归,雁荡峰作师子吼。

此旨明明不覆藏,冥怀自乐有馀光。

曹源一滴流千古,宿觉徽猷振大唐。

觌面家风人若问,钓鱼须是谢三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守卓所作,名为《送谌首座归永嘉》。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深邃理解与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首句“万变相应一句通”,以“万变”喻指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而“一句通”则代表了佛法的真理,即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佛法的真理始终不变,能够贯穿一切。这句诗体现了佛教中“万法归一”的思想,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十二年来已无口”,可能是指在过去的十二年里,诗人通过修行和悟道,已经达到了言语无法表达的境界,即达到了“无言”的状态。这反映了佛教中追求内心平静、超越语言束缚的修行目标。

“别余遥指海山归,雁荡峰作师子吼”,这里使用了“海山”、“雁荡峰”和“师子吼”等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途的祝愿。海山象征着广阔的世界,雁荡峰则是具体的地点,而“师子吼”则比喻友人归途中的坚定和力量。整句话描绘了一幅友人踏遍千山万水,最终回到心灵的归宿之地的画面。

“此旨明明不覆藏,冥怀自乐有馀光”,“此旨”指的是佛法的真谛,“不覆藏”意味着佛法的真理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隐藏。“冥怀自乐有馀光”则表达了对佛法智慧的内在喜悦和光明,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光明。

“曹源一滴流千古,宿觉徽猷振大唐”,这里引用了佛教中的“曹源”故事,象征佛法的传承和影响。同时,“宿觉徽猷振大唐”则表达了佛法在唐代的繁荣和深远影响,暗示了佛法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后,“觌面家风人若问,钓鱼须是谢三郎”,这句话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钓鱼,来比喻佛法的实践与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面对他人询问佛法时,诗人建议像谢三郎一样,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展现佛法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传播的重视。

收录诗词(162)

释守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慈侍者宁亲

生缘断处参吾道,孝义敦时念倚门。

要得一槌收两当,别余归去省寒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送僧归永嘉

在在常参一宿觉,的的生缘非永嘉。

还我今朝却归去,大千俱属眼中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拟寒山四首(其一)

有物是何物,周流泄妙机。

春晴山鸟语,日暮洞云归。

指是马还是,心非佛亦非。

谁能同彼此,携手入玄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拟寒山四首(其二)

一念通真际,尘尘秘藏开。

当头谁是主,撒手自为媒。

大海收毛孔,神珠隐蚌胎。

此时知佛祖,犹向外边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