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四首(其二)

一念通真际,尘尘秘藏开。

当头谁是主,撒手自为媒。

大海收毛孔,神珠隐蚌胎。

此时知佛祖,犹向外边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核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独到见解和深邃理解。

首句“一念通真际”点明了禅宗追求的境界——通过单一的念头直通至真理的彼岸。这里的“真际”指的是宇宙的本源或真理的核心,强调了禅宗修行中对内心深处的探索与领悟。

“尘尘秘藏开”则进一步阐述了禅宗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认为每一个细微的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真理,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开启。这体现了禅宗重视现世生活,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的精神。

“当头谁是主,撒手自为媒”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人生比作一场游戏,其中“当头”暗示人生的起点,“谁是主”则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人生的旅途中,谁是真正的主宰?“撒手自为媒”意味着放下一切外在的束缚和执着,自己成为连接自我与真理的媒介,即通过内心的觉醒和实践,实现自我超越。

“大海收毛孔,神珠隐蚌胎”这两句诗继续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将人生的修行比作大海吞噬细流,最终汇聚成海,象征着通过不断的修行和积累,最终达到心灵的广阔和深邃。同时,“神珠隐蚌胎”则暗示了在修行的过程中,真正的智慧和真理(神珠)隐藏于内心的深处,需要通过深入的探索和领悟才能发现。

最后两句“此时知佛祖,犹向外边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佛法并非在外在的追寻,而是在内心的觉醒和体验之中。即使在理解了佛法之后,也应认识到佛法的本质在于内心的觉悟,而非对外在形式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宗思想的深刻阐述,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自我超越以及内在真理的探索,体现了宋朝禅宗文化的精神风貌。

收录诗词(162)

释守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拟寒山四首(其三)

问讯西来祖,人心为有无。

如何垂直指,早晚转凡夫。

洛水澄如练,嵩山秀若图。

不知端的者,刚道有差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拟寒山四首(其四)

见道即修道,无心谁悟心。

是非凡与圣,成坏古无今。

碧涧流残叶,微风入静林。

谁来石岩下,教汝夜穿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山居三首(其一)

僧家毕竟居山好,石室茆茨养病身。

开眼不知明属日,回头只见影随人。

密通蛇虎为真友,笑与禽鱼会本因。

客间住山今几久,一番芳草一番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山居三首(其二)

孤猿瘦鹤冷相看,百衲三衣任岁寒。

未拟将心求别佛,曾因拨草见幽兰。

谁为虚谷呼能应,自许无弦密可弹。

若谓本来无一物,知公亲被祖师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