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天用莫如龙,有时系扶桑。
顿辔海徒涌,神人身更长。
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
吞声勿复道,真宰意茫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遣兴五首·其一》,其中蕴含深厚的哲理和对生命、英雄与自然力量的思考。
"天用莫如龙," 这句话通过比喻龙来描绘自然界中最高权威的运作,无所不能,神秘而不可捉摸。"有时系扶桑" 则指出即使是这般强大的力量,也会在特定时刻被束缚,如同古代传说中天地间最伟大的树——扶桑。
"顿辔海徒涌,神人身更长。"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英雄和圣人的向往,以及面对浩瀚如海的困难时,他们内心的坚韧不拔和超越常人的毅力。"顿辔"即驻足观望,表明英雄在面对茫茫大海时的从容与勇气;而"神人身更长" 则象征着他们精神的高贵和坚不可摧。
然而,即便是这些英雄人物,如果生命不能得到保存,那么所有的力量和努力都将变得毫无意义。"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以及即使最坚强的人在面对生死时也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两句"吞声勿复道,真宰意茫茫。" 表现了诗人对于高处于世的智者或圣人的敬畏之情,他们的话语深不可测,不可轻易窥探,正如天地间真正掌控一切的力量,其意志难以捉摸,广大无边。
整首诗通过对比自然界与人类英雄,以及生死存亡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宇宙、生命和英雄主义深刻而复杂的情感态度。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
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
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
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长陵锐头儿,出猎待明发。
骍弓金爪镝,白马蹴微雪。
未知所驰逐,但见暮光灭。
归来悬两狼,门户有旌节。
地用莫如马,无良复谁记。
此日千里鸣,追风可君意。
君看渥洼种,态与驽骀异。
不杂蹄齧间,逍遥有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