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佘翔的《咏史十首(其七)龚胜》以历史为背景,描绘了汉朝末期王莽篡权的动荡时期。诗中提到“炎祚既微”,暗示了汉朝的衰落;“五侯专政”揭示了权臣的崛起和皇权的旁落。诗人接着写到成都(指王莽)意图篡位,暗示他企图夺取政权,“太阿柄”象征着至高权力。
“金縢书”暗指周公辅佐成王的典故,这里用来影射王莽试图效仿周公摄政,但龚胜却不愿如姬圣般附和。王莽逼迫皇后将传国玉玺交出,改元朔,显示出其篡位的决心。“征龚大夫”点名主角龚胜,龚胜以病为由拒绝,表现出他的忠诚和对事二姓的鄙视。
最后两句“草玄者何心,竟乃作符命”揭示了龚胜内心的矛盾,他曾著述《玄》书(即《礼记·中庸》),本应关注儒家伦理,但最终却被卷入政治斗争,被迫撰写所谓“符命”来支持篡位,表达了对这种命运的无奈和讽刺。
整首诗通过龚胜的抉择,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道德困境和个人操守,同时也对权臣当道、篡位乱政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