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其一)

一纪尊名正,三时孝养荣。

高居朝圣主,厚德载群生。

武帐虚中禁,玄堂掩太平。

秋天笳鼓歇,松柏遍山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一生的尊贵名号正当其位,四季的孝顺与供养充满荣耀。
他高高在上,如同朝拜圣主,深厚的美德承载着众生。
他的威严居于宫中的核心,深色的大厅象征着天下太平。
秋天的军乐声渐渐消退,松柏在山间回荡出悠长的鸣响。

注释

一纪:一生。
尊名:高贵的名号。
正:正当其位。
三时:四季。
孝养:孝顺与供养。
高居:高高在上。
圣主:圣明的君主。
厚德:深厚的美德。
群生:众生。
武帐:威严的宫殿。
中禁:宫中的核心。
玄堂:深色的大厅。
太平:天下太平。
秋天:秋季。
笳鼓:军乐。
歇:消退。
松柏:松树和柏树。
山鸣:山间的回响。

鉴赏

这段诗文是韩愈在唐朝为纪念尊敬的女性人物所作,很可能是皇太后。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皇太后的地位极其尊贵,她们不仅是家族的核心,也往往对国家大事有重大影响。这首诗通过高度赞美的语言,表达了对她的崇高敬意和哀悼之情。

“一纪尊名正,三时孝养荣”两句强调皇太后的名声崇高,她的一生都以孝道著称,享有极高的荣誉。"高居朝圣主,厚德载群生"进一步描绘了她在宫廷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她的恩泽广被百姓。

“武帐虚中禁,玄堂掩太平”可能是在描述皇太后所居住的宫殿或是某个特定场合,这里的“武帐”和“玄堂”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而“虚中禁”和“掩太平”则传达出一种安全与祥和并存的氛围。

最后两句“秋天笳鼓歇,松柏遍山鸣”,则是在描绘一幅秋日景象。这里的"笳鼓"可能是指军中用来号令的乐器,而“歇”则意味着停止或平息。这与后文中的“太平”相呼应,表达了战争结束、国家太平的意境。而“松柏遍山鸣”,则是一种对长寿和坚韧不拔的象征,常用来比喻贤者的品格。

整首诗通过对皇太后尊贵身份的描述,以及对她所处时代和谐与祥瑞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收录诗词(424)

韩愈(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籍贯: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
  • 生卒年:768~824

相关古诗词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其二)

威仪备吉凶,文物杂军容。

配地行新祭,因山托故封。

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

无复临长乐,空闻报晓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其三)

追攀万国来,警卫百神陪。

画翣登秋殿,容衣入夜台。

云随仙驭远,风助圣情哀。

只有朝陵日,妆奁一暂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广宣上人频见过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从仕

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

两事皆害性,一生恒苦心。

黄昏归私室,惆怅起叹音。

弃置人间世,古来非独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