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胡俨为追悼南宋抗元名臣谢迭山所作。诗中通过对谢迭山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赞美,表达了对这位忠诚爱国者的深切哀思和惋惜之情。
首联“潮遏钱塘王气收,两宫北去竟谁留”描绘了谢迭山在南宋末年,面对元军南下,力挽狂澜,但最终未能阻止南宋朝廷北迁的历史场景。钱塘江潮水仿佛也感受到了局势的严峻,停止了前进,暗示着南宋王气的衰败。两宫北去,象征着南宋政权的转移,却无人能挽留,暗含了对南宋覆灭的无奈与悲痛。
颔联“褰旗独倡勤王义,当轴曾无负国羞”赞扬了谢迭山在危难之际,独自倡导勤王之义,以身许国,没有辜负国家的信任与期望。褰旗,即举旗,表示起兵或行动,这里指谢迭山的英勇行为。勤王义,即尽力拯救君王,恢复王室的意思。当轴,比喻居于要职,此处指谢迭山在国家危难时刻的重要角色。这两句高度评价了谢迭山的忠诚与勇敢。
颈联“幽愤千年遗涕泪,孤忠七日死拘囚”进一步抒发了对谢迭山遭遇的同情与哀悼。千年之后,人们仍能感受到他心中的悲愤与泪水,他的孤独忠贞在七日的拘囚中得到了体现。这不仅是对谢迭山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南宋末年忠臣命运普遍悲剧的反思。
尾联“江东十问今犹在,可惜英雄志不酬”表达了对谢迭山未完成的事业的遗憾。江东十问,可能是指谢迭山在临终前提出的十个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后世的期待。然而,英雄的壮志未能实现,令人惋惜。
整首诗通过历史背景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谢迭山的忠诚、勇敢和悲剧命运,同时也表达了对南宋末年忠臣命运的深刻同情和对历史悲剧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