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楚僧智普始与吴僧显忠来过今见二人诗进于旧矣

我初见子时,子作楚人语。

复与吴客来,音俱变齐鲁。

乃知久处益,薰莸可同举。

更当富于学,兹言聊以补。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初次见到你的时候,你说的是楚地的方言。
后来你又和吴地的客人交流,语音也随之转变为鲁、齐的口音。
这才明白长时间相处后,薰莸这样的不同也能共处。
你应该更加丰富学问,这番话就权且作为补充吧。

注释

子:指对方,这里是对某人的称呼。
楚人语:楚地的方言。
吴客:吴地的客人。
音俱变:语音都改变了。
益:更加,越发。
薰莸:薰莸比喻不同的人或事物,薰是香草,莸是臭草。
聊以补:姑且用来弥补或作为启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题为《答楚僧智普始与吴僧显忠来过今见二人诗进于旧矣》。诗中描述了诗人初次见到智普和显忠两位僧人,他们分别来自楚地和吴地,语言风格各异。然而,经过长时间的交往,诗人发现他们的才华和学问可以相互提升,如同薰莸(香草和臭草)虽不同质,但相处久了也能共存。诗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赞赏,并期待他们在学术上更加丰富,这番话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和补充。

诗中的"我初见子时,子作楚人语"描绘了初识时的鲜明地域特色;"复与吴客来,音俱变齐鲁"则暗示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乃知久处益,薰莸可同举"揭示了相互影响和提升的主题;最后"更当富于学,兹言聊以补"表达了对二人学术追求的期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体现了梅尧臣对于文化交融和人才发展的赞赏,以及对友情和学问的珍视。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答裴如晦

怀我歌我辞,乃知行子倦。

音虽彼妙发,想若此可见。

歌竟夜灯青,野窗鸣湿霰。

髣髴闻孤鸿,飞急应有羡。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答裴送序意

我欲之许子有赠,为我为学勿所偏。

诚知子心苦爱我,欲我文字无不全。

居常见我足吟咏,乃以述作为不然。

始曰子知今则否,固亦未能无谕焉。

我于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篇。

辞虽浅陋颇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

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

苦苦著书岂无意,贫希禄廪尘俗牵。

书辞辩说多碌碌,吾敢虚语同后先。

唯当稍稍缉铭志,愿以直法书诸贤。

恐子未谕我此意,把笔慨叹临长川。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紫微亭

江云如旗脚,墨点飞雁行。

平圃采芳菊,上水酌桂浆。

为言此何时,杜子逢重阳。

醉思庄生达,哂彼齐景伤。

至今孤亭间,独有九日章。

昔我来齐山,山僧迎道傍。

骑马到寺门,乱石屹若墙。

值雨不遍历,但取山泉尝。

牧之旧游处,苔滑屐莫将。

却返弄水涯,隔溪望青苍。

绝顶见茅屋,洪波日汤汤。

云霞与雁鹜,还动秋客肠。

去逾十五年,游宦韩陈梁。

哀哀遘祸殃,乃再居南方。

欲往尚未可,追吟寄支郎。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缑山子晋祠

王子居玉京,故山空寂寞。

犹闻溯月笙,尚想宾天鹤。

翠柏深古坛,丹霞留迥壑。

芝庭谁款扉,旌旗穿林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