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楼

昔读黄楼赋,颇疑过铺张。

今晨获登览,始觉词致长。

缅怀澶渊决,彭城预为防。

千年文章守,恩德在此乡。

只今河为患,居人极灾伤。

谁为任民社,乃独循故常。

山川今如昔,游子多慨慷。

长风城上来,飞雨湿我裳。

摩挲旧碑刻,欲去重徬徨。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登黄楼》,由元末明初的诗人王祎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黄楼的景仰之情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首句“昔读黄楼赋,颇疑过铺张”,诗人回忆起过去读到关于黄楼的描述,当时觉得有些夸张。然而,当诗人亲自登临黄楼后,“今晨获登览,始觉词致长”,他开始意识到那些描述并非过分,而是恰到好处地描绘了黄楼之美。

接着,诗人通过“缅怀澶渊决,彭城预为防”两句,将黄楼的历史背景与更广阔的时空联系起来,提到了澶渊之盟和彭城的防御,暗示黄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千年文章守,恩德在此乡”则表达了黄楼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它守护着千年的文字与恩德,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只今河为患,居人极灾伤”揭示了现实的困境,黄河泛滥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在此提出疑问:“谁为任民社,乃独循故常?”表达了对如何应对当前问题的深思,似乎在质疑传统的做法是否足够应对新的挑战。

“山川今如昔,游子多慨慷”则展现了面对自然与历史的复杂情感,即使山川依旧,但人们的心境已有所不同,游子们心中充满了感慨。

最后,“长风城上来,飞雨湿我裳”描绘了诗人登楼时的自然景象,长风吹拂,飞雨洒落,增添了一种诗意的氛围。“摩挲旧碑刻,欲去重徬徨”则表达了诗人对黄楼历史文化的深深敬意,他在抚摸着古老的碑刻时,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想离开又难以割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个人的登楼体验,结合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黄楼作为文化与历史象征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收录诗词(324)

王祎(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 字:子充
  • 籍贯:义乌来山

相关古诗词

赠别昝德明归省

嗟我逼贫贱,束书来京师。

长怀出门日,含悽拜亲闱。

恐伤慈爱情,忍泪不敢挥。

飘零靡所慰,时拂身上衣。

今晨与君别,令我惨不怡。

念君富文采,烱若珊瑚枝。

成君未卒业,如何遽言归。

谓言非有他,重此定省违。

虽无毛义檄,故有阳城规。

燕郊凉风动,淮甸白云飞。

还家造膝下,再拜献酒卮。

綵衣舞且饮,此乐孰与夷。

人生适意少,处世多暌离。

东门送子行,薄言歌我辞。

形式: 古风

十一月七日出南城别陈三检讨

穷冬朔风怒,冰霰满城闉。

淩晨策我马,言送同心人。

为问将安之,南辕返江津。

关河岁已晏,胡不少逡巡。

才高世所疾,时昌命逾屯。

鹦鹉偶作赋,毕方亦遭文。

天地亦云广,宁不容子身。

子穷非我忧,道在志须伸。

所忧犯霜雪,此行多若辛。

平生离别泪,为子一沾巾。

相期有后日,去矣复何论。

形式: 古风

至正庚寅二月十六日同韩秀才发都门南归并怀陈检讨

渫云散连阴,旭日照畿甸。

百卉皆华滋,青年倏流转。

驾言驱我车,南还涉江汉。

帝乡非不乐,他适岂所愿。

平生抱区区,期结明主眷。

天关九重深,先容孰吾援。

低佪出都门,顾阙情恋恋。

行矣徒自伤,怀哉又谁怨。

朋友幸知己,祖道纷缱绻。

枉被轩冕崇,饬此韦布贱。

陨穫思故人,风流逐时彦。

出处有素期,离合足深叹。

仰惟圣有训,学道贵无倦。

继兹益自修,敢待玄发变。

形式: 古风

赠别张舜俞

东南夥租赋,富庶称三吴。

吴田苦卑下,浩渺平江湖。

菑害动连岁,官府仍徵需。

纡馀脂膏地,坐见民力枯。

维时都水司,职任在开疏。

朝家重民命,务使疲瘠苏。

选官皆名卿,兴利多良图。

张君实令器,家世习文儒。

三载为列掾,岂惟承簿书。

定膺赞画间,利泽能施敷。

春风二三月,行李赴皇都。

谓将谒天官,序绩待新除。

驱车指河朔,还涉徐济墟。

洪河久为患,黔黎几成鱼。

比闻用群议,极力事防虞。

兵民十数万,官吏千百俱。

累月始就绪,国费宁无虚。

虽云幸平复,焉知久何如。

水利子所习,识见元非迂。

馀策须上献,庶以禆庙谟。

鄙人处畎亩,夙昔怀区区。

世故属可叹,赠言匪勤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