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词

溪水碧,溪上牧童青箬笠。

乌犍斜系柳阴中,藉草卧吹三孔笛。

横鞭还过饮牛亭,亭边扑扑飞牛虻。

雀儿鼓翅虾蟆跳,陂塘水满齐牛腰。

归来仍放青山郭,远树仟仟烟漠漠。

日暮闻歌不见人,隔林月下敲牛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牧童词》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牧童生活画卷。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牧童在溪边悠闲的生活场景。

首先,诗人以“溪水碧”开篇,点明了环境的清澈与美丽,为整幅画面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接着,“溪上牧童青箬笠”,牧童头戴青色的箬笠,形象生动,仿佛能听到他悠然自得的呼吸声。牧童斜系着乌犍(一种牛)于柳阴之中,悠闲地“藉草卧吹三孔笛”,展现出牧童生活的自在与乐趣。

“横鞭还过饮牛亭”,牧童骑马经过饮牛亭,侧面表现了他的活泼与自由。亭边“扑扑飞牛虻”,小虫子的飞舞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活力。

“雀儿鼓翅虾蟆跳”,雀鸟振翅,青蛙跳跃,这些生动的细节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律动。而“陂塘水满齐牛腰”,则通过水位的高度变化,巧妙地描绘了季节的更迭,以及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最后,“归来仍放青山郭,远树仟仟烟漠漠”,牧童归家,背景是青山环绕,远处树木连绵,烟雾缭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而“日暮闻歌不见人,隔林月下敲牛角”,则是对牧童归家后情景的想象,通过歌声和月光下的牛角敲击声,勾勒出一幅温馨而又神秘的画面,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整首诗通过对牧童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收录诗词(14)

惠士奇(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簇蚕词

麦风细,蚕眠地。桑叶残,蚕上山。

蚕房渐觉侵微暑,乍暄还暖愁煞汝。

朝热熏笼夜点灯,窃脂驱雀猫捕鼠。

一日茸茸粉絮结,两日堆堆白于雪。

三日团团论斗盛,小妇量来大妇称。

缲出新丝付机杼,织成十样花纹绫。

君不见茧税年年充国课,浴蚕娘子常衣布。

形式: 古风

樵客行

春山暮,山花吹满樵人路。

平原浅草连天远,樵风初起樵云卷。

数声樵唱出林间,夜夜归来担头满。

晓上阴崖逢月黑,前溪虎去犹留迹。

昨宵山水漂人家,失却涧边磨斧石。

伐木当伐檀,刈薪当刈兰。

刈兰为佩檀为辐,免使年年老空谷。

形式: 古风

田家行

二月青虫初化蝶,三月红蚕欲断叶。

桑榆门巷绿阴成,四月家家缫白雪。

屋边豆苗垂宛宛,雁齿丛长雀梅短。

道中历乱虾蟆衣,昨夜风来牛迹满。

竹鸡啼罢楚鸠语,十日田家九日雨。

平旦开门看天色,声声老扈催收麦。

日出腰镰向陇头,桑间惊起黄离留。

形式: 古风

送蒋树存之官馀庆

忆昔识君年弱冠,风流文酒长耽玩。

无事频过交翠堂,觥筹往往行无算。

二月山塘柳色青,玉箫金管醉中听。

可怜明月初三夜,最忆春风第一亭。

沉沉玉漏鸣街鼓,寂寂春阴月停午。

灯前一曲《柘枝》新,小玉傞傞踏筵舞。

云散花残事已空,秦淮水榭又相逢。

三条共剪深更烛,五夜同听锁院钟。

数载飘零不相见,去年忽睹云卿面。

待诏吾留金马门,修书君上南熏殿。

只今天子急循良,莫恨天涯道路长。

乌撒白苗生似鹿,畲丁溪子狠如羊。

边氓正欲烦君抚,况有君家《理县谱》。

九溪斜绕葛蛮司,十洞遥连金竹府。

不知握手在何年,离别今朝倍黯然。

待尔归来寻旧约,月明重泛虎丘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