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谁道重迁是旧班,自将霄汉比乡关。
二妃楼下宜临水,五老祠西好看山。
再葺吾庐心已足,每来公府路常闲。
诗陪亚相逾三纪,石笥烟霞不共攀。
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幽深,描绘了一位官员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与满足。开篇“谁道重迁是旧班,自将霄汉比乡关”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淡然态度,将自己的心志比喻为遨汉星(古代二十八宿之一),高远而不为尘俗所动。
“二妃楼下宜临水,五老祠西好看山”中,二妃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些女性人物的庙宇,而五老则是道教中的五位神仙,这两处地点都是古人常用来寄托情怀的地方。诗人提及这些地方时,并不着重于具体景物,而是通过这些神圣而超然的存在,表达自己对于自然与精神世界的向往。
“再葺吾庐心已足,每来公府路常闲”则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与淡定。这里的“吾庐”指的是自己的居所,而“公府”则是官府,意味着诗人虽然身处仕途,但内心早已有了归属之地,对于官场的往来也能保持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
最后,“诗陪亚相逾三纪,石笥烟霞不共攀”中,诗人提到自己与友人的交情已经超过了三十年(古代以六十为一纪),而“石笥烟霞”则是形容心灵所归宿之地,这里用来比喻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整句话表达了一种深厚的情谊,以及对于尘世纷扰的一种超然。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官场中保持一份超脱与淡定的态度。
不详
唐代诗人。后改名巨济。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綵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
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
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
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盛府自莲花,群公是岁华。
兰姿丈人圃,松色大夫家。
素卷堆瑶席,朱弦映绛纱。
诗题三百首,高韵照春霞。
白鸟闲栖亭树枝,绿樽仍对菊花篱。
许询本爱交禅侣,陈寔由来是好儿。
明月出云秋馆思,远泉经雨夜窗知。
门前长者无虚辙,一片寒光动水池。
天眷君陈旧在东,归朝人看大司空。
黄河岸畔长无事,沧海东边独有功。
已变畏途成雅俗,仍过旧里揖秋风。
一门累叶凌烟阁,次第仪形汉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