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王介轩(其一)

曾是天池缀晓班,绣衣行郡远人欢。

秋风忽梦柴桑柳,故畹还歌楚泽兰。

匣里吴钩谁复羡,尊前郢曲和皆难。

佳期忆在来清馆,共对榕霜五夜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诗《次韵答王介轩(其一)》描绘了一幅官场与友情交织的画面。首句“曾是天池缀晓班”暗示了诗人昔日的荣耀,如同天池星辰般璀璨,担任要职,受到人们的欢迎。接着,“绣衣行郡远人欢”进一步描绘了他出行时的威仪和民众的喜悦。

诗中插入“秋风忽梦柴桑柳”,以秋风和柴桑柳象征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可能暗指朋友间的相聚时光。而“故畹还歌楚泽兰”则借兰花表达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以及对友人品德的赞美。

“匣里吴钩谁复羡,尊前郢曲和皆难”两句,通过“吴钩”和“郢曲”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武勇和文才的自嘲,暗示了如今的境遇不再如先前般被人艳羡,能与朋友共唱和的场景也变得难得。

最后,“佳期忆在来清馆,共对榕霜五夜寒”描绘了诗人对美好回忆的追忆,想象着与朋友在清冷的夜晚围炉共话,那份深情厚谊在寒冷的季节里显得尤为珍贵。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过去的回味,又有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友谊的深深怀念。

收录诗词(1328)

王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 字:安仲
  • 籍贯:长乐沙堤
  • 生卒年:1343-?

相关古诗词

次韵答王介轩(其二)

懒慢唯应漉酒巾,鹑衣无计合时人。

一瓢陋巷谁能问,四壁秋风独忘贫。

北阙青云随梦远,西山明月忆归频。

卜邻幸与沧洲近,又欲移家住海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郁判官秩满之天官

东胶冠盖旧称贤,佐郡曾分刺史权。

官署到来应似水,礼闱今去独朝天。

家临故苑长洲树,钟度寒山半夜船。

遥想五云霄汉上,从容又赋帝京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书王明府家庆

几年戎马怅分飞,此日君恩赐独归。

张掖寒云行处满,鲁城霜雁别来稀。

西江买棹寻花县,南国趋庭换绿衣。

官满他年应昼绣,吴门乡树碧依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赠邑造士陈汝登之军中

汉家烽火在边庭,才子西行独请缨。

自是寸心怀补报,也将孤剑学从征。

天门久欲陈三策,沙漠今看论五兵。

莫对泮林愁此别,他年还著锦衣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