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

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

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

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

形式: 古风

翻译

雷声回响在太白山旁,雨洒落在八九座峰上。
向东望去,白阁峰的云雾,半掩在紫阁松林间。
壮丽的景色纷纷映入眼帘,简陋的门庭生活意趣更浓。
幸运的是拥有几亩薄田,能追随二仲隐士的足迹。
早年听闻贤士之言,偶尔与内心相契合。
错误地追求微小的官职,归隐山林时羞愧于满身尘俗。
钓鱼竿不再拿起,野外的水碓也无人舂米。
惆怅地看着飞鸟消失,夜晚在南溪边听到钟声。

注释

雷声:打雷的声音。
太白:指太白山,一高山名。
八九峰:形容山峰众多。
东望:向东看。
白阁云:指白阁峰的云。
紫阁松:紫色山峰间的松树,代指美景。
胜概:优美的景色。
衡门:简陋的门,代指朴素的生活环境。
趣弥浓:意趣更加浓厚。
数亩田:少量的土地。
二仲:指汉代隐士羊仲、求仲,这里泛指隐士。
达士语:贤明之人的言论。
心相通:内心有所共鸣。
徇:追求,顺应。
一微官:小官职。
还山:归隐山林。
尘容:沾染尘世气息的外表。
钓竿:钓鱼的工具。
野碓:乡村的水碓,用于舂米。
惆怅:失意,伤感。
飞鸟尽:鸟儿都已飞走,比喻孤独或事物消逝。
南溪:南方的溪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返回家乡时的景象与心境。开篇以雷声和雨景营造了一种雄伟、壮观的自然氛围,太白山脉连绵,八九峰巍峨,天气变化莫测,给人一种深邃、神秘之感。

接着,“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两句,从远处眺望白阁的云烟,又见到附近的紫阁被苍松所掩映。这里的“白阁”、“紫阁”可能是地名,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境。云和松在这里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象征着诗人的高洁情操与远大的志向。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两句,通过对山川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里的“胜概”指的是壮丽的景色,“衡门”则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理位置或诗人居所。这两句强化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表明诗人在返回家乡后,拥有了一片小小的土地,可以延续古圣先贤(如孔子、老子等)的精神遗产,即通过耕读自给自足的生活来实现心灵的寄托。

“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则透露出诗人对于那些有见识之人的言论非常关注,并且在某些时刻,这些言论能够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然而,“误徇一微官,還山愧尘容”两句却流露出一种深深的自责与悔恨。诗人曾经因为追求仕途而离开家乡,但现在看来,那是一种错误的选择,返回山中后,对于过去在尘世中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两句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平静生活。钓竿(钓鱼用的竿子)不再拿起,野碓(田间的小路)上也无人耕作,这些都是隐逸生活的写照,同时也是对过去繁忙尘世生活的一种反思。

最后,“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飞鸟归巢一空,唯有南溪传来的夜晚寺庙中的钟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凄凉的情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个从仕途归隐、追求精神寄托与自我超越的过程。它不仅是对家乡之美的赞颂,更是一种心灵的回归与净化。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安西馆中思长安

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

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

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

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

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

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

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

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戏题关门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

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