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幸

眼波横秀。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悭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形式: 词牌: 薄倖

翻译

眼神流转,刚从睡梦中醒来,慵懒地倚在窗户边绣花。
她默默无言,倚着栏杆,看着清晨的光线,手中乱七八糟的丝线像垂柳般纷乱。
最令人烦恼的是,细雨吝啬晴天,落花满地,春风突然吹来。
记得那次清明前后,折下香帕,插上凉玉簪,我们有过约定。
昨晚的梦境在哪里?大概还在那春意盎然的城市,沉醉于酒乡。
溪边桃花含羞不语,海棠花沉醉于困倦,莺鸟的叫声却唤醒了旧日的愁绪。
我劝花儿不要凋零,期待着再次携手,在秋千小院共度时光。
想写一封回文锦字的情书,寄给他,不知他是否能收到。

注释

眼波:女子的眼神。
乍睡起:刚睡醒。
茸窗:装饰华丽的窗户。
脉脉:含情脉脉。
阑干:栏杆。
悭晴:吝啬晴天。
飞红:飘落的花瓣。
帕折香绡:折下带有香气的丝绸。
簪敲凉玉:用簪子敲打凉玉。
小约:小的约定。
迷酒:沉迷于饮酒。
羞语:含羞不说话。
钗盟:用钗子许下的盟誓。
携手:手牵手。
回文锦字:既能正读又能反读的精美文字。
知他信否:他是否会知道这封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日里的情感世界。她醒来时,窗棂上的花纹已经显现,外面微雨带来的春意似乎让她有些恼怒,因为它让她的心思更加细腻和复杂。诗中的“乱丝如柳”暗示了她的愁绪,而“飞红满地春风骤”则是对她内心波动的外在映射。

女子回忆着昨夜的梦境,那些关于云的幻想似乎总是在春城中迷失。溪边桃花羞涩,海棠花却沉醉于春光之中,而莺鸟的叫声唤醒了她旧日的愁绪。

劝慰自己不要太瘦弱,她回忆着过去与情人共处小院时的情谊。诗尾提到“钗盟再合”,表达了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渴望。最后,通过“回文锦字”表达了她希望能够将这些思绪传递给那位知心人。

整首诗语言细腻,意境丰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女子内心的情感波动,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霜天晓角

绮帷高揭。风动流苏结。

兴在夜凉多处,兰烬短、半明灭。醉彻。香未绝。

紫箫声乍歇。声入碧云堆里,还起舞、桂花月。

形式: 词牌: 霜天晓角

句(其二)

高荷不受雨,倾泻与低荷。

低荷强自持,聚雨倾入波。

朝雨尚滴沥,晚雨忽滂沱。

临池卧以听,雨声静中多。

两耳本自清,奈此荷叶何。

形式: 押[歌]韵

句(其五)

风雨不出户,儿孙共读书。

形式:

句(其三)

萤火惟知夜,灯花不待春。

形式: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