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十二首(其十一)

龙门曾诣阙,献策弗能用。

教授河汾间,弟子从之众。

累徵更不起,名藉一时哄。

风雨足以庇,薄田良堪种。

著书可自乐,谈道与人共。

假使献策时,大为隋文重。

伊吕岂终隐,杨元相伯仲。

虽有蛊上心,考槃不可颂。

奚似宁北海,山谷长读诵。

语不及世间,邴王交磨砻。

秖畏彦方知,刑戮安足痛。

道路惭拾遗,遐迩返群讼。

所负吾不知,行藏有微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古代学者在社会中的生活与心态。诗人通过描述这位学者的日常行为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首句“龙门曾诣阙,献策弗能用”暗示了这位学者曾经有过入世的尝试,向朝廷进献策略,但未能得到采纳。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

接着,“教授河汾间,弟子从之众”描绘了学者在地方教育事业上的贡献,培养了许多学生,体现了他对知识传播的热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累徵更不起,名藉一时哄”则反映了学者面对社会压力和名利诱惑时的淡泊态度,他选择不被世俗所累,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清高的名声。

“风雨足以庇,薄田良堪种。著书可自乐,谈道与人共”进一步展示了学者在自然与学术之间的和谐生活,以及他在知识探索与分享上的乐趣。

“假使献策时,大为隋文重。伊吕岂终隐,杨元相伯仲”通过假设与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时也暗含了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即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也可能面临相似的困境。

“虽有蛊上心,考槃不可颂”则揭示了学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尽管有向上之心,但选择退隐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奚似宁北海,山谷长读诵。语不及世间,邴王交磨砻”将学者比作宁北海,强调其专注于学问与内心的修养,不涉及世俗事务,与邴王等人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秖畏彦方知,刑戮安足痛。道路惭拾遗,遐迩返群讼”表达了学者对于道德与正义的坚持,即使面对困难和痛苦,也愿意为真理发声,同时对社会的公正有所期待。

最后,“所负吾不知,行藏有微中”总结了学者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表示自己行事有其内在的准则和动机,即使外界不了解,也无须解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古代学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追求精神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十二首(其十二)

吾爱臧子源,慕义行哭秦。

时乖事弗谐,挥戈绝陈琳。

瞋目声琅琅,投命毕君亲。

陈容起坐侧,激烈气冲巾。

宁与臧生死,不同将军生。

一日杀二士,坐客泪涔涔。

吾爱孔文举,正气淩星辰。

鸿名喿海内,兰艾难为林。

抚尸诣京兆,哀恻愿相徇。

吾爱唐魏徵,努力为良臣。

耻君非尧舜,切谏终其身。

吾爱狄梁公,北斗南一人。

不欲知谮名,俛仰涤素襟。

乱政弗逆指,志在归庐陵。

脯醢暂适口,供疾维术参。

从容将忠款,卒以返唐庭。

吾爱武攸绪,弃官隐嵩岑。

盛夏居石室,冬巢茅菽深。

释服买良田,混俗同耦耕。

中宗召问道,再拜还崚嶒。

丈夫遇不齐,所贵在寸心。

宠辱酬当时,明昧亘中情。

屋漏讼秋毫,岂以谋身名。

形式: 古风

老子

精一而既邈,三代朴以漓。

尚闻周柱史,眷言守中规。

无欲妙常净,有欲覈所依。

浮游浴玄虚,神物无相违。

久久返自然,颛致之循持。

古者垂衣裳,百姓冥是非。

运替文质殊,一揆成两岐。

仲尼叹犹龙,理穷拙言辞。

今日为长年,长年其糠秕。

大圣不可作,斯道犹近之。

形式: 古风

关尹子

吾爱关尹子,澹然绝群虑。

世有大圣人,旦暮欣一遇。

情冥如处暗,暗中明可数。

夜梦成于思,天地职此故。

圣不去天地,无识无所住。

虎变而鳖行,丝纷以棋布。

徇迹同众人,至神独离寓。

斯道久不传,谁复超所趣。

安得如是人,相将穷鸟路。

形式: 古风

孔子

尧舜禹汤文,直接尼山丘。

原道本乎中,未发当何求。

喜怒哀乐时,一簇破青眸。

尚论古之人,机括能不谋。

万祀有真诠,焉敢同悠悠。

人伦百世师,我亦曾侧修。

穷达各有道,体用宁相仇。

愿言有国家,上下其率由。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