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雪行崧岭岁华新,又作残年踏雪人。
茅屋画檐俱富贵,稚松枯木总精神。
哦诗未怕寒生粟,举酒惟知暖欲春。
自说到家贫亦好,两峰门外玉璘珣。
这首宋代诗人陈文蔚的《十二月十二日踏雪度崧岭(其二)》描绘了冬季雪景中旅行者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体悟。首句“雪行崧岭岁华新”点明时令,雪后的新年给山岭带来清新之感。"又作残年踏雪人"则流露出诗人老去之年的坚韧与淡然。
“茅屋画檐俱富贵,稚松枯木总精神”两句,通过描绘茅屋的画檐和周围的松木,展现出即使在严冬,生活依然富有诗意和生机。"茅屋"象征简朴却富足的生活,"稚松枯木"则寓意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哦诗未怕寒生粟,举酒惟知暖欲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即使寒气逼人,也能从中寻得温暖,如同春天将至。这种乐观的心态,使得贫穷的生活也显得美好。
最后,“自说到家贫亦好,两峰门外玉璘珣”以自我安慰的口吻收尾,诗人认为贫困也有其价值,家门口的雪景如玉般晶莹,更显自然之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贫困境遇的接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踏雪过岭的场景,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苦的豁达与乐观,以及对自然与诗歌的深深热爱。
不详
何事隆冬震地雷,天公补过令方回。
玉装庭树三番白,花间江梅六出开。
岂止为民除瘴疠,且欣无地不琼瑰。
到家未说丰年事,喜奉慈亲酒一杯。
景入小春方嫩寒,缓行不觉鸟间关。
倚空叠嶂何崷崒,带石清溪屡绕环。
政拟徘徊檀木岭,且先点检上林山。
杖藜未作忙归计,又喜临清得钓湾。
台高无奈月明何,岂惮攀缘上岌峨。
万壑秋声归草木,百年乡思动关河。
遥知素影千家共,不独秋光此地多。
中夜酒酣狂欲舞,停杯且复听吴歌。
閒倚栏杆觅句时,此身如在浣花溪。
草迷芳径王孙醉,花满春山杜宇啼。
酒罢啜茶留石井,兴馀随月步江堤。
清泉白石平生约,未有工夫为品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