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雾

欲晓霜气重不收,馀阴乘势相淹留。

化为大雾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

群鸟啁啾满庭树,欲飞恐遭罗网囚。

四檐晻蔼下重幕,微风吹过冷自流。

窃思朝廷政无滥,未尝一日封五侯。

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之沈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大雾弥漫、笼罩天地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雾气的厚重与浓密,以及它对自然界的遮蔽作用。首句“欲晓霜气重不收”便营造出一种清晨时分,霜气凝重,难以消散的氛围。接着,“馀阴乘势相淹留”则进一步强调了雾气的持续与蔓延,仿佛是阴云在空中滞留,不愿离去。

“化为大雾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两句,将大雾的浓重与模糊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近在咫尺的人与牛也难以分辨,形象地描绘出了大雾的压迫感和神秘感。随后,“群鸟啁啾满庭树,欲飞恐遭罗网囚”通过鸟儿的活动,反衬出大雾中的寂静与压抑,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脆弱与无助。

“四檐晻蔼下重幕,微风吹过冷自流”则将视线从地面转向屋顶,描绘了大雾笼罩下的屋檐,如同被一层厚重的幕布覆盖,而微风虽轻拂,却带走了寒冷,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最后,“窃思朝廷政无滥,未尝一日封五侯”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清明的向往,希望朝廷能够公正无私,避免贪污腐败。

“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则是对大雾不解散的困惑,同时也暗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担心隐藏在雾后的不公与黑暗。最后,“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之沈忧”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豪杰的渴望,期盼他们能如白日破雾而出,照亮黑暗,消除内心的忧愁与不安。

整首诗通过对大雾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更蕴含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收录诗词(221)

苏舜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集》

  • 字:子美
  • 籍贯:开封(今属河南)
  • 生卒年:1008—1048

相关古诗词

蓝田悟真寺作

旅食长安城,回遑奔走无停行。

清怀壮抱失素尚,胸中堆积尘土生。

偷閒得至玉峰下,为闻悟真之寺之嘉名。

杖邛赤脚渡蓝水,细流激激心骨清。

仰看苍山高峰旁,白云明灭藏日光。

行人遥指置寺处,正在白云之中央。

逡巡缘栈更险绝,攀萝扪壁随低昂。

朋行咫尺乃相失,已与云雾相翱翔。

时闻啼鸟如吹竹,数步一休还纵目。

行行未知高则危,下视昏烟覆平陆。

满岩佳树尤朴樕,赫赤如霞间浓绿。

是时八月初,路旁已见芬芬菊。

贪奇恋景不知倦,侧睥又复心瑟缩。

神魂飞下大壑幽,定省移时进双足。

寺门高开朝日辉,丹青黯澹唐时屋。

老僧引我周游看,且云白氏子诗乃实录。

此诗畴昔予所闻,殷殷更向碑前读。

按言索像今无复,惟有流泉数道如车辐。

我嫌世累欲暂居,又云此地无留宿。

殿宇之后林莽中,日暮尝有虎豹伏。

凿石龛边崖至深,近有浮屠于此相枨触。

悁心宿忿两不解,一乃颠挤死其谷。

我闻为之久颦蹙,此向期将避烦辱。

不为伤生事,争如平地随流俗。

叹息回头急出山,始觉全躯已为福。

形式: 古风

兴庆池

馀润涨龙渠,疏溜连清浐。

助晓远昏山,浮秋明刮眼。

渔归别浦闲,雁下沧波晚。

岸北有高台,离魂荡无限。

形式: 五言律诗

长安春日效东野

前秋长安春,今春长安秋。

节物自荣悴,我有乐与忧。

穷阎何卑漏,时燕不见投。

门庭谢过从,兰萌舒绿柔。

燕托喜广厦,亦非善是仇。

兰生静愈茂,堪将义为俦。

芳香诚可慕,对之蠲穷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太行道

行行太行道,一步三太息。

念厥造化初,春何险此极。

左右无底壑,前后至顽石。

高者欲作天明党,深者疑断地血脉。

夜中岩下埋斗杓,日午阴壁风雪号。

攀缘有路到绝仞,四望群峰合沓如波涛。

忽至逼侧处,咫尺颠坠恐莫逃。

嗟乎古昔未开时,隔绝往来人不思。

淳源一破山岳碎,巧心遂去缘崄巇。

崄巇不穷甚可畏,悼此二者亡其宜。

天地不自崄,崄由人为之。

彼车摧轮马伤足,中路勿叹勿恸哭。

世上安涂故有焉,孰使汝行此道躯高轩,丧坠不收宜尔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