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山水画卷,诗人李攀龙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秦丈为武昌公所建开利寺中鹅亭的风雅景象。
首句“江上新亭接梵台”,点明了鹅亭所在之地,位于江边,与佛寺相连,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接着,“风流重忆右军才”一句,借古喻今,将鹅亭比作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右军)的风流才情,暗示鹅亭不仅是一个观赏之所,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携爱马高僧过,自许笼鹅道士来”两句,通过描绘人们骑马来访、道士携鹅而至的情景,展现了鹅亭作为社交与文化交流场所的热闹与雅致。马与僧、鹅与道,不同身份的人们汇聚于此,共同享受这份闲适与和谐。
“池水如披霜练出,烟霞犹傍彩毫开”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池水比作披着霜雪的白练,烟霞则仿佛在彩毫(画笔)的映衬下绽放,形象地描绘了鹅亭周围环境的清幽与美丽,同时也暗含了艺术创作的灵感与美感。
最后,“使君暇日多延眺,可但南楼兴已哉”表达了诗人对武昌公(使君)利用闲暇时光欣赏美景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鹅亭及其周边景色的喜爱之情。整首诗通过对鹅亭及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雅士追求自然美、艺术美与精神美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