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门堰

古人材大心亦公,忧乐每与天下同。

谋功虑事不草草,欲与天地为无穷。

我来舒城道三堰,行看利入东南遍。

渔樵处处乐太平,稻粱岁岁收馀羡。

江淮旱涝相缀联,舒城独自为丰年。

人知今日乐其土,不知古人为尔天。

二刘未必真奇伟,谋虑及民乃如此。

俗儒文多实已亡,洋洋大论言羲皇。

心欲为功害辄胜,医庸未足平膏肓。

纷纷予亦何为者,爱古伤今空涕洒。

题诗倚立寄西风,不知材力非骚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七门堰》由宋代诗人彭汝砺所作,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治水工程的赞美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

诗中首先赞扬了古代治水者的伟大胸怀和深远目光,他们考虑问题周详,不仅关注当前的利益,更着眼长远,希望与天地共存。接着,诗人描述自己来到舒城,目睹了三堰工程带来的巨大效益,农田遍布东南,渔樵生活安宁,稻谷丰收,展现出一派太平景象。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指出,舒城之所以能独享丰年,得益于古代先贤的智慧与努力,而非偶然。

诗人提到,古代的刘姓治水者或许并非真正的奇才伟人,但他们的谋略在于体恤民生,这正是值得后世学习的地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有些所谓的“俗儒”,虽然文章繁多,却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实质性的内容,他们空谈远古的理想,却忽视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诗人批评这些言论如同空洞的理论,无法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最后,诗人自省,感叹自己虽也关注历史与现实,却只能以泪洗面,表达出对古代治水者才能的敬仰,以及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无奈。他以题诗的方式,借西风寄托自己的情感,既表达了对古代治水工程的赞美,也流露出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忧虑,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治水工程的崇高敬意和对自身能力的谦逊反思。

收录诗词(1146)

彭汝砺(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金星砚行

星出云之端,石在溪之浔。

天上地下相绝几百千万里,砚中安得有星点点明如金。

既非瑕掩瑜,又似徽在琴。

我疑星之飞流运动或不居,精采误落黟流深。

不然神灵悯恻学士久濡滞,故借光景资清吟。

或有感此理,杳默难推寻。

君不见虢山之石团团有桂在中象圆月,又不见庐江之石扶疏有木相樛为寒林。

无重言,但置寒窗笔札往古研于今。

大刚无睢睢,至明无阴阴。

君也能如此,是真金星砚之知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选仙图

自昔黄老言无为,谬说汗漫为神仙。

古人力探源未塞,今世复用根尤坚。

仙经自是物外来,画图谁向人间传。

碧油堂印始等差,洞天福地分后先。

势穷或滞酆都幽,采胜即上昆崙巅。

得失无端见掌握,胜负有势生回旋。

终朝相视何为哉,万事不齐俱偶然。

物虽无庸意甚远,为子探取题诗篇。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李卿惠太平州学诗

李侯昔也治当涂,作学以遗当涂民。

谣言散落在樵牧,事迹收拾归瑶珉。

高文大字比珠玉,长与后世为奇珍。

我因李侯念往初,党庠遂序明人伦。

井田变更万事废,士林泣血悲孤秦。

今人思虑到本原,愿见风俗终还醇。

尝闻君子天下志,一视万物无疏亲。

侯来我邦嗣其兄,爱惜不后当涂人。

即视学宫动风采,复尊师席尸陶钧。

道路尚思前召父,闾阎敢忘小冯君。

形式: 古风

瓦鼓

客游南昌归,归我四瓦鼓。

浑完自甄冶,质朴排罂甒。

触之散遗声,往往中商羽。

声来殆天得,不用询有瞽。

野心爱不彻,取之置林宇。

竹梢奏清风,似喜佳物伍。

岸巾策筇杖,共尔蠲毒暑。

世浮见此拙,坐觉幽兴聚。

丹楹惜异时,蒉桴想淳古。

君年比予少,能亦珍此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