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黄檗长老疾

四大俱非五蕴空,身心河岳尽消镕。

病根何处容他住,日夜还将药石攻。

形式: 七言绝句

翻译

四大皆非,五蕴皆空,身心如同河流山岳都消融了。
疾病的根源在哪里容许它停留,日日夜夜都在用药物和砭石来治疗。

注释

四大: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世界。
五蕴:佛教概念,指色、受、想、行、识五种心理和物质现象。
身心:身体和心灵。
河岳:比喻人的身体,如山河般壮丽。
病根:疾病的根本原因。
药石:古代医学用的药物和砭石等治疗方法。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问黄檗长老疾》。诗中,诗人以佛教禅宗的观念来探讨疾病的问题。"四大俱非五蕴空"引用了佛教中的概念,"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五蕴"则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心识的聚合,这里意味着世间万物的虚幻不实。诗人认为,既然一切皆空,那么疾病也并非实体,而是心灵或身体状态的一种幻象。

"身心河岳尽消镕"进一步强调身心如同江河大地般在疾病面前消融瓦解,暗示疾病对人的影响之大。"病根何处容他住"表达了诗人对疾病根源的探寻,认为疾病并无固定之所,难以停留。

最后两句"日夜还将药石攻"则直接描述了治疗疾病的行动,即使如此,诗人并未忽视疾病的存在,而是积极寻求药物和医疗手段来对抗它。

整首诗通过禅宗的哲理,既表达了对疾病困扰的深刻理解,又体现了诗人面对困境的坚韧态度和积极应对的精神。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严颜碑

古碑残缺不可读,远人爱惜未忍磨。

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讹。

严颜平生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

被擒不辱古亦有,吾爱善折张飞豪。

军中生死何足怪,乘胜使气可若何。

斫头徐死子无怒,我岂畏死如儿曹。

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壮气吞黄河。

临危闲暇有如此,览碑慷慨思横戈。

形式: 古风

佛池口遇风雨

长江五月多风暴,欲行先看风日好。

此风忽作东南来,阴云如涌拨不开。

惊雷往还转车毂,狂波低昂起坑谷。

中流一叶那复持,卷舒已副天公知。

解帆转柁不容语,佛池口中幸可住。

须臾急雨变昏霾,柁师喜贺风已回。

澄溪不动萦白练,老木苍崖蔚葱茜。

系舟茅屋得青蔬,试问钓船还有鱼。

开樽引满向妻子,明日复行未须怖。

阴阳开阖良等闲,扁舟谁令乘险艰。

形式: 古风

初发彭城有感寄子瞻

秋晴卷流潦,古汴日向乾。

扁舟久不解,畏此行路难。

此行亦不远,世故方如山。

我持一寸刃,巉绝何由刊。

念昔各年少,松筠閟南轩。

闭门书史丛,开口治乱根。

文章风云起,胸胆渤澥宽。

不知身安危,俯仰道所存。

横流一倾溃,万类争崩奔。

孔融汉儒者,本自轻曹瞒。

誓将贫贱身,一悟世俗昏。

岂意十年内,日夜增涛澜。

生民竟憔悴,游宦岂复安。

水深火益热,人知蹈忧患。

甄丰且自叛,刘歆苟盘桓。

而况我与兄,饱食顾依然。

上愿天地仁,止此祸乱源。

岁月一徂逝,尚能反丘园。

形式: 古风

初发嘉州

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

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

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

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

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

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

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

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

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

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

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

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

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

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

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鸣橹。

至楚不复留,上马千里去。

谁能居深山,永与禽兽伍。

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