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福昌县作

清景几人爱,爱之当远寻。

及临韩岳近,始见洛川深。

县在云山腹,民居水竹心。

无机类闲物,愈觉少知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清幽的景色有多少人喜爱,喜爱它的人应当去远方寻找。
等到接近韩岳,才发现洛川的深度更加显著。
县城坐落在云山之中,居民区环绕着水和竹林。
没有纷扰的世间琐事,越发觉得知音难觅。

注释

清景:清幽的景色。
爱:喜爱。
远寻:去远方寻找。
韩岳:指韩山或岳山,具体地理位置不明,但暗示高山。
洛川: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指洛河两岸的景色。
深:深远,引申为壮观。
云山腹:云雾缭绕的山中。
民居:居民区。
水竹心:水边竹林环绕。
无机类闲物:没有人间的纷扰事物。
闲物:无关紧要的事物。
少知音:知音稀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至福昌县作》,描绘了福昌县的自然景色和人情风貌。首句“清景几人爱”表达了对清幽美景的珍视,暗示这样的美景并非人人皆知或轻易能得。接下来,“爱之当远寻”强调了欣赏美景需要有寻觅和探索的精神。

“及临韩岳近,始见洛川深”两句,通过具体的地名——韩岳和洛川,展现了福昌县地理位置的独特,以及山水的深远与壮丽。诗人通过视觉的转换,让读者感受到距离带来的新奇和深度。

“县在云山腹,民居水竹心”进一步描绘了福昌县的环境特点,云雾缭绕的山峦中隐藏着县治,而居民的居所则依傍于水边竹林之中,展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气息。

最后两句“无机类闲物,愈觉少知音”,诗人以“无机”形容这里的自然景致仿佛没有人间的纷扰,如同闲适的物品,而“少知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能真正理解和欣赏这番美景的人的稀少,流露出一种孤独而又自得其乐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宁静秀美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观三国吟

桓桓鼎峙震雷音,绝唱高踪没处寻。

箫鼓一方情未畅,弓刀万里力难任。

论兵狼石宁无意,饮马黄河徒有心。

虽曰天时亦人事,谁知虑外失良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观书吟

吁嗟四代帝王权,尽入区区一旧编。

或让或争三万里,相因相革二千年。

唐虞事业谁能继,汤武功夫世莫传。

时既不同人又异,仲尼恶得不潸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观五代吟

自从唐季坠皇纲,天下生灵被扰攘。

社稷安危悬卒伍,朝廷轻重系藩方。

深冬寒木固不脱,未旦小星犹有光。

五十三年更五姓,始知除扫待真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观西晋吟

承平未必便无忧,安若忘危非善谋。

题品人材凭雅诮,雌黄时事用风流。

有刀难剖公闾腹,无木可枭元海头。

祸在夕阳亭一句,上东门啸浪悠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