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邓巽坡见寄元夕韵

一笑芳宵万虑平,诗翁犹自假诗鸣。

名邦想见灯成市,病骨相忘月暗城。

人事谁能记今昨,天公都莫管阴晴。

窗前细读梅花句,但觉身轻眼倍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在欢乐的夜晚,一切忧虑都消散,老诗人还在借诗表达心声。
想象那繁华之地,灯火通明如同白昼,病弱之躯却在月色下忘却了疲惫。
人间世事,谁还能记得昨日之事,上天也不过不理会天气阴晴罢了。
坐在窗前细细品读梅花的诗句,只觉得身心舒畅,眼前明亮无比。

注释

一笑:欢乐的笑。
芳宵:美好的夜晚。
诗翁:老诗人。
假诗鸣:借诗抒发情感。
名邦:繁华之地。
灯成市:形容灯火辉煌如同市场。
病骨:形容病弱的身体。
月暗城:月光下的城市。
人事:人世间的事情。
阴晴:天气好坏。
梅花句:以梅花为主题的诗句。
身轻眼倍明:身心舒畅,视力清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名为《和邓巽坡见寄元夕韵》。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夜晚与朋友相聚饮酒,心情舒畅,一笑解除了万千忧虑。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愉悦心境,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文学和友谊中的共鸣。

"名邦想见灯成市"一句,描绘了一幅繁华都市夜景的画面,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盛世美好的向往。"病骨相忘月暗城"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时光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人事谁能记今昨"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事务漠然置之的态度,而"天公都莫管阴晴"则是在表现诗人对自然界变化持有一种超脱的心态,仿佛一切自然而然,不必挂怀。

最后两句"窗前细读梅花句,但觉身轻眼倍明"展现了诗人的阅读体验。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高洁清白,诗人通过阅读与梅花相关的诗句,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聚会、自然景观、历史记忆以及文学欣赏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豁达情怀和深厚文化素养。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和刘舍人咏雪

怪见漫空万蝶狂,须臾色界眩昏黄。

风姨知费几番信,天女才施半面妆。

笔底诗徒和冰柱,酒边舞已失霓裳。

梁园甚恨孤佳约,一笑吟梅且擅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刘舍人夏雨喜霁

古戍春归叹寂寥,老槐阴下鬓萧萧。

正愁雨久人情厌,且喜天晴物意饶。

歌吹遏云传白苧,旌旗拂日翳红蕉。

月边休听啼鹃恨,只把诗篇与酒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和刘清叔檀溪韵

一溪清入汉江东,千载兴亡指顾中。

自昔霸图成匹马,至今生气贯长虹。

当时枉驾先诸葛,底事浮江后阿童。

髀肉已生骓逝矣,空馀款段踏尘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和刘疏轩雪堂韵

因君郢调问前踪,贤者斯能乐雪宫。

四海香名寰宇外,百年公论党碑中。

癯然鹤骨存生气,寂甚鸾胶续古风。

留得墨池芳润在,草玄犹可忆扬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