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阁倅越

百指忍贫需远次,壮心销尽鬓丝知。

身如韦素居常泰,官被声名折得迟。

束檐喜闻千里戍,出山唯有十年诗。

兰亭风月应须记,人物依稀似晋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即使百般忍耐贫穷也要追求远方的机会,壮志已被岁月消磨殆尽。
平日里像韦素一样朴素生活,官位却因名声而来的缓慢。
屋檐下听到远方戍边的消息感到欢喜,离开官场后只有十年的诗篇留存。
兰亭的美好风月应该铭记,那里的景物人事仿佛还停留在晋代的风貌。

注释

百指:形容极度贫困。
忍贫:忍受贫穷。
远次:远方的机会。
壮心:豪情壮志。
销尽:消失殆尽。
韦素:韦编三绝的韦,形容生活简朴。
常泰:平常安定。
声名:名声。
折得迟:来得缓慢。
束檐:屋檐下。
千里戍:远方戍边。
十年诗:十年创作的诗篇。
兰亭:著名的兰亭集会之地。
风月:美好的自然景色和月色。
人物依稀:景物人事隐约。
晋时:晋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薛嵎所作的《赵东阁倅越》。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生活的坚韧态度和对仕途的感慨。首句“百指忍贫需远次”描绘了在艰难困苦中仍能坚持的人生态度,"百指"可能象征着众多艰辛的日子,"远次"则暗示着长远的计划和忍耐。第二句“壮心销尽鬓丝知”则揭示了岁月流逝与壮志消磨,诗人意识到随着年华老去,曾经的豪情壮志已被岁月侵蚀。

接着,“身如韦素居常泰”以韦素之名自比,韦素可能是古代贤者,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虽身处平凡但心境泰然的生活态度。然而,“官被声名折得迟”又透露出对官场名声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反映了现实中的挫折感。

“束檐喜闻千里戍”一句,诗人或许是在听到远方戍边的消息时感到一丝欣慰,这可能是对国家安宁的期盼,也可能是对自己未能亲赴疆场的遗憾。“出山唯有十年诗”则表达了诗人以诗书为伴,远离官场的生活选择,以及十年来创作的成果。

最后,“兰亭风月应须记,人物依稀似晋时”以兰亭的历史典故和晋代的人物风貌作结,诗人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变迁,但仍怀念那个文人雅集、风流倜傥的时代。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生活的坚韧,又有对仕途的反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历史的怀旧之情。

收录诗词(270)

薛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追惜永嘉前政知县赵大猷时景定改元

兴言民父恩犹在,何故年来尽不如。

清节苦于为士日,归装轻似到官初。

月明往事寻思遍,灯下怀人音问疏。

矫首天朝除目到,放教田里得安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友人之括苍

石门当半道,想见泊舟时。

伴鹤立终日,就岩题几诗。

近山秋易老,问隐地偏宜。

我亦江湖去,心期尔得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送刘荆山

束书入京阙,忧国最情深。

天意有兴废,人才无古今。

布衣万言疏,孤剑一生心。

直道嗟难遇,贾生终陆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送宋饮冰过四明郡斋(其一)

元戎招士重亲临,喜遂诗书万里心。

乍免客愁供帐具,暂停游事戟门深。

秋空矫首瞻魁彩,夜烛凭花听雁音。

从此文名沧海阔,好风三日到鸡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