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太守刘永母挽诗(其二)

诗书何幸际明时,得禄承欢母遽违。

升堂最是伤心处,挂壁犹存旧断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鉴赏

这首挽诗《荆州太守刘永母挽诗(其二)》由明代诗人杨士奇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再现,表达了对逝去母亲的深切怀念与哀悼之情。

首句“诗书何幸际明时”,开篇即以“诗书”为题,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创作背景,同时也暗含了对时代背景的感慨。“明时”二字,既是对当时社会政治清明的肯定,也寄托了诗人对于美好时代的向往与珍惜。这一句通过“何幸”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从事文学创作的幸运之感,同时也为下文情感的铺垫埋下了伏笔。

接着,“得禄承欢母遽违”一句,直接揭示了诗的主题——对母亲去世的哀痛。其中,“得禄”指诗人因功绩或职位而获得的俸禄,这里象征着诗人事业上的成就;“承欢”则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孝顺与依恋。然而,这幸福的时刻却被“遽违”打断,一个“违”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母亲离世的突然与无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痛与无奈。

“升堂最是伤心处,挂壁犹存旧断机。”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在“升堂”这一传统礼仪中,子女会登堂拜见父母,表达敬意与孝心。然而,在这里,诗人却将这一场景转化为伤心之地,因为在这里,他再也无法见到母亲的身影,感受到她的温暖。同时,“挂壁犹存旧断机”这一细节描写,更是触动人心。断机,典出《后汉书·列女传》,讲述的是孟光为丈夫梁鸿缝制衣服时,因家贫而断机的故事。在这里,诗人通过这一典故,不仅表达了对母亲勤劳持家的怀念,更寄托了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感激之情。断机虽已成旧物,但那份对母亲的思念与敬仰,却如同断机一般,永远铭记在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再现,展现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亲情、孝道的深刻理解和珍视。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更有对于美好家庭生活和传统文化价值的颂扬。

收录诗词(2068)

杨士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代大臣、学者,名寓,以字行,谥文贞,汉族。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字:士奇
  • 号:东里
  • 籍贯: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
  • 生卒年:1366~1444

相关古诗词

送佘通判(其一)

烧灯节后发京师,春色初回杨柳枝。

耆老如云待沤渚,到官莫过牡丹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送佘通判(其二)

分明一道澄江月,照见冰霜铁石心。

谁谓今人未如古,古来循吏只如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送佘通判(其三)

吏胥无复到乡村,諠杂何曾及县门。

岁岁年年比今日,邑人常戴府公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题王氏水竹居(其一)

家住龙河碧玉湾,清风绕屋万琅玕。

旧闻嵇阮诸才子,常聚南园与北园。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