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仲连义不帝西秦,拔宅逃来住海滨。
我亦东寻烟雾去,扶桑影里看金轮。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爱国主义者文天祥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个人命运的悲凉感慨。
“仲连义不帝西秦”,这里的“仲连”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代表苏秦,他曾试图联合六国抗衡强秦,但最终未能实现。诗人通过这个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大事的无力感和悲哀。
“拔宅逃来住海滨”,诗人因政治理想无法施展,只得放弃原有的生活基础(拔宅),流亡到远离内陆的海边地区(住海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失意与漂泊之感,反映出诗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个人困境。
“我亦东寻烟雾去”,诗人自比为追寻远方烟雾的行者,可能是在寻找心中的理想或是精神寄托。这里的“东寻”可能指的是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也即是朝着光明和希望的方向前进。
“扶桑影里看金轮”,“扶桑”在古代神话中是一种东方日出之处的树木,常用来象征东方或太阳。诗人通过“扶桑影里看金轮”的意象,把目光投向了那代表着希望和光明的“金轮”,可能是太阳,也可以理解为对未来美好愿景的一种期待。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与个人遭遇相结合,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悲凉感和坚定的理想追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以此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个人的精神寄托。
不详
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唤渡江沙眼欲枯,羁臣中道落崎岖。
乘船不管千金购,渔父真成大丈夫。
杀气吹沅湘,高兴激荆衡。
城中贤府主,千秋万岁名。
空留玉帐卫,那免白头翁。
死者长已矣,淮海生清风。
高随海上查,子岂无扁舟。
白日照执袂,埋骨已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