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篆诗

寒岩飞流落青苔,旁斲石篆何奇哉。

其人已死骨已朽,此字不灭留山隈。

山中老僧忧石泐,印之以纸磨松煤。

欲令留传在人世,持以赠客比琼瑰。

我疑此字非笔画,又疑人力非能为。

始从天地胚浑判,元气结此高崔嵬。

当时野鸟踏山石,万古遗迹于苍崖。

山祗不欲人屡见,每吐云雾深藏埋。

群仙飞空欲下读,常借海月清光来。

嗟我岂能识字法,见之但觉心眼开。

辞悭语鄙不足记,封题远寄苏与梅。

形式: 古风

翻译

冷峻的岩石上飞流直下,青苔覆盖,旁边凿刻的石碑篆文多么奇特。
那个人已经去世,骨头都腐朽了,但这字迹永不磨灭,留在山间角落。
山中的老僧担心石碑风化,用纸和松烟研磨保护它。
他想让这字迹流传人间,当作珍贵礼物赠予客人,如同美玉。
我怀疑这字并非寻常笔画,又怀疑它是人力无法复制的奇迹。
它起源于天地初开之时,元气凝聚成这高大雄伟的景象。
古时野鸟踩过山石,留下了这万古不朽的痕迹在峭壁上。
山神不希望人们频繁看到,常常用云雾遮掩。
众仙想要从空中阅读,常借海月的清辉照亮。
唉,我怎能理解这些字的奥秘,见到它只觉得心灵开阔。
言辞贫乏,不足以详细记载,我将它封存并远寄给苏与梅。

注释

寒岩:冰冷的岩石。
飞流:瀑布。
青苔:绿色苔藓。
石篆:石刻的篆文。
骨已朽:骨头已腐烂。
山隈:山脚或山腰。
石泐:石头风化。
印之以纸:用纸拓印。
松煤:松树燃烧后的墨灰。
比琼瑰:比作美玉。
非笔画:超乎寻常的笔画。
元气:原始的自然之力。
崔嵬:高大险峻。
野鸟:野生鸟类。
遗迹:遗留的痕迹。
山祗:山神。
海月:海上明月。
辞悭:言辞贫乏。
苏与梅:可能是两位友人的名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石篆诗》,描绘了一块刻有奇异文字的石头,虽然岁月流转,人迹已逝,但石上的篆文依然清晰可见。诗人通过对石头、老僧和自然环境的描绘,传达出对历史痕迹的敬畏和对文字艺术的赞叹。他认为这些文字并非人力所为,而是天地元气凝聚而成,具有神秘而深远的意味。他还想象神仙借助月光来阅读这些石刻,表达了对文字传承价值的珍视。诗人自谦言辞粗陋,但仍希望将此诗寄予好友苏轼和梅尧臣,共享这份独特的审美体验。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欧阳修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170)

欧阳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字:永叔
  • 号:醉翁
  • 籍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
  • 生卒年:1007-1072

相关古诗词

立秋有感寄苏子美

庭树忽改色,秋风动其枝。

物情未必尔,我意先已悽。

虽恐芳节谢,犹忻早凉归。

起步云月暗,顾瞻星斗移。

四时有大信,万物谁与期。

故人在千里,岁月令我悲。

所嗟事业晚,岂惜颜色衰。

庙谋今谓何,胡马日以肥。

形式: 古风

边户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形式: 古风

伊川独游

东郊渐微绿,驱马忻独往。

梅繁野渡晴,泉落春山响。

身闲爱物外,趣远谐心赏。

归路逐樵歌,落日寒川上。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伊川独游

绿树绕伊川,人行乱石间。

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

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

岩阿谁可访,兴尽复空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