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思师

思师讲法华,众说积丘坟。

尝据师子座,受降千人军。

犹嫌文字传,圣域未策勋。

欲唱江南曲,试披楚塞云。

良才大蔽牛,匠者宜挥斤。

箭锋或相直,对面同一欣。

古人得解脱,乃不厌多闻。

归来阅故书,请以道眼分。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翻译

思念师长讲解《法华经》,各种见解堆积如山丘坟墓。
他曾坐在狮子座上,接受千人军队的归降。
但仍嫌文字记载不够,认为圣贤领域还未留下功勋。
他想吟唱江南的曲调,尝试穿透楚地边塞的云雾。
他的才华大如遮天蔽日的牛,工匠应挥舞斧头般精准地表达。
如同箭矢对准目标,面对面交流也能共享喜悦。
古人通过解脱获得智慧,不会厌倦广博的知识。
回归后翻阅旧书籍,希望能以道家视角分辨真伪。

注释

法华:佛教经典名。
丘坟:比喻众多学说累积如山。
师子座:佛教中象征威严的座位。
受降:接受投降。
策勋:建立功勋。
江南曲:指代优美的音乐。
楚塞云:形容遥远的地方。
良才:杰出的才能。
蔽牛:形容才能巨大。
挥斤:比喻精准表达。
箭锋:比喻观点的尖锐。
解脱:佛教中指心灵的自由。
多闻:广泛的知识。
道眼:道家所说的洞察事物本质的眼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讲解佛经《法华经》的场景,众人聚集在一个积丘坟上听讲。诗中的“尝据师子座,受降千人军”表达了僧侣的威望和教化之力,能够让成千上万的人归顺。然而,即便如此,僧侣仍旧觉得单靠文字传播佛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更直接的精神领悟。

诗中“欲唱江南曲,试披楚塞云”一句,显示了对更深层次精神境界的追求和渴望。接着,“良才大蔽牛,匠者宜挥斤”则是比喻高明的人才就如同能够驾驭猛牛的好工匠一样,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施展才华。而“箭锋或相直,对面同一欣”这两句,则形象地描绘了僧侣与听众之间心灵的交流和对彼此智慧的赞赏。

诗的后半部分,“古人得解脱,乃不厌多闻。归来阅故书,请以道眼分”表达了古圣先贤即便已达到了精神解脱的境界,但仍旧乐于多听佛法,并在归来时重新阅读往昔的经典,用心中所悟的“道眼”去品评和区别。

整首诗体现了对佛学深邃内容的探讨,同时也展现了一种追求精神超脱与智慧的境界。

收录诗词(218)

王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月上人南游

锦官东郭大兰若,眼明见子长廊下。

春风二月白帝城,一笑相逢手重把。

羡子远引如孤鹄,顾我低摧真病马。

碧山红尘不同调,底事胸怀两倾写。

幽寻胜践我亦喜,梦魂已落潇湘野。

扁舟蹑子尚可期,幸有此身闲似社。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送杨道者永觉

久修头陀行,但欠僧伽衣。

胡为走红尘,涴面不忍挥。

忽觉东州梦,又指西山归。

九峰富泉石,百里环翠微。

买山吾无钱,亦解守钓矶。

儿女苦牵挽,此身陷重围。

临分一太息,山中音信稀。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送译上人出蜀

久雨败沼荷,晓风猎岩桂。

人各动归思,子独谋远逝。

峡门去来舟,日为声利计。

扣舷数得失,子独寻师锐。

径山天尺五,披光出蒙翳。

云居接庐阜,荐福踞鄱汭。

维此三大老,从之可卒岁。

玉泉亦清冽,纵饮争挽袂。

南极百十城,一一尽所诣。

宁使茧生足,肯畏雪封砌。

更忆大瞿昙,捐身求半偈。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送性上人

锦官与子别,六听秋城砧。

坐缠儿女爱,梦绕薝葡林。

子归能几日,又起江湖心。

江湖多幽寺,老衲天机深。

一言当有契,超诸去来今。

孤舟出寒渚,停云结层阴。

滞留嗟我老,何以开愁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