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太保知仪州

北平上谷当时守,气略人推李广优。

还见子孙持汉节,欲临关塞抚羌酋。

云边鼓吹应先喜,日下旌旗更少留。

五字亦君家世事,一吟何以称来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当时的北平上谷守将,气概和谋略被人们推崇为李广一流。
还能见到子孙手持汉朝符节,准备接近边关安抚羌族首领。
听到边境的鼓乐想必他们会非常欢喜,日落时分的旗帜也不愿过多停留。
这五字诗句也是你家族的传统,一吟诵起来怎能满足你的请求呢?

注释

北平上谷: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
守:守卫,担任守将。
李广:西汉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
子孙持汉节:子孙继承家族使命,手持代表汉朝的符节。
关塞:边关要塞。
抚羌酋:安抚羌族部落首领。
云边鼓吹:边疆的军乐,象征胜利和欢迎。
日下旌旗:夕阳下的旗帜,形容军队行动迅速。
五字亦君家世事:这五言诗反映了你们家族的传统。
一吟何以称来求:一吟诵就无法满足你的期待,可能指对诗歌技艺的赞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送李太保知仪州》。诗中表达了对英雄人物李广的怀念和赞美,以及对子孙后代能够继承先辈功业的期望。

开篇“北平上谷当时守,气略人推李广优。”两句,通过提及北平上谷的历史守卫之地,引出了汉朝名将李广的英勇形象。这里的“气略”指的是李广那种不屈于强暴、勇猛有余的英雄气概。

接着,“还见子孙持汉节,欲临关塞抚羌酋。”表达了看到李广后代子孙依然能够承载着汉朝的威仪和使命,愿意守卫边疆,安抚四方民族。这里的“汉节”指的是汉朝授予官员的符节,是权力和职责的象征。

“云边鼓吹应先喜,日下旌旗更少留。”两句描绘了边塞军营中的热闹气氛,战鼓与号角声响,似乎在欢庆李广后人的到来。诗人表达了一种期盼,即希望这些子孙能够早日凯旋,不必久驻边疆。

最后,“五字亦君家世事,一吟何以称来求。”则是诗人对李太保的赞美和鼓励,认为五言之律(五字)同样体现了他家世代传承的事迹。这里“一吟”指的是李太保即将离去时的长叹,“何以称来求”则是诗人对李太保能继承先辈事业表示赞赏,并希望他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李广及其后人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人物和边塞将领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家国兴衰的关怀。王安石在此作品中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国家边防和民族团结的深切关注。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李质夫之陕府

平世求才漫至公,悠悠羁旅士多穷。

十年见子尚短褐,千里随人今北风。

户外屦贫虚自满,樽中酒贱亦常空。

共嫌欲老无机械,心事还能与我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李秘校南归

四十青衫更旅人,悠悠饥马傍沙尘。

久留上国言空富,却走南州食转贫。

自作诗书能见志,应知时命不关身。

江湖胜事从今数,肯但悲歌寂寞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李璋

湖海声名二十年,尚随乡赋已华颠。

却归甫里无三径,拟傍胥山就一廛。

朱毂风尘休怅望,青鞋云水且留连。

故人亦见如相问,为道方寻木雁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杜十八之广南

东南炎海外,寻访又输君。

过岭猿啼暖,贪程马送曛。

清谈消瘴疠,秀句起烟云。

及早来乡荐,朝廷尚右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