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璋

湖海声名二十年,尚随乡赋已华颠。

却归甫里无三径,拟傍胥山就一廛。

朱毂风尘休怅望,青鞋云水且留连。

故人亦见如相问,为道方寻木雁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二十年来名声漂泊于江湖,如今白发苍苍仍随乡间诗赋飘摇。
回到甫里却没有三条小路可走,打算在胥山附近找个房子安身。
不必再对红尘中的荣华抱有期待,暂且享受青鞋云水的闲适生活。
如果老朋友见到我,就像问候一样,他们会问我是否寻找木雁的典故。

注释

湖海:形容四处漂泊。
华颠:指白发,表示年老。
甫里:地名,可能指诗人故乡。
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小路,这里指简陋居所。
胥山:另一地名,可能也是诗人的目的地。
廛:房屋,住宅。
朱毂风尘:红尘中的荣华富贵,比喻世俗生活。
青鞋云水:象征隐逸、自然的生活方式。
木雁篇:典故,古人以木雁传信,这里可能指寻找某种精神寄托或交流。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题为《送李璋》。诗中表达了对友人李璋的惜别之情和对其才华的赞赏。

“湖海声名二十年,尚随乡赋已华颠。”两句表明李璋在文学上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名声,他的文章风格虽然变化,但仍旧保持着高水平。

“却归甫里无三径,拟傍胥山就一廛。”这里说的是李璋即将返回家乡,而他家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三间书房,但作者愿意在他计划建造的书房旁边盖一个自己的小屋,以便能够经常见面。

“朱毂风尘休怅望,青鞋云水且留连。”这两句描绘了李璋行走江湖、踏足名山大川所积累的情感和经历,以及王安石希望他在返回家乡的路上能够留连和珍惜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故人亦见如相问,为道方寻木雁篇。”最后两句表达了王安石对李璋的深厚情谊,他渴望能够像过去一样与之交谈,并且表示自己会去寻找李璋留下的文章,如同寻找古人遗落的佳作。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惜别,表达了作者对友谊、文学和自然美景的深厚情感。王安石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使这首送别诗充满了哲理与诗意。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杜十八之广南

东南炎海外,寻访又输君。

过岭猿啼暖,贪程马送曛。

清谈消瘴疠,秀句起烟云。

及早来乡荐,朝廷尚右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送杨骥秀才归鄱阳

客舍风尘弊綵衣,悲吟重见雁南飞。

荆山和氏方三献,太学何生且一归。

旷野已寒谙独宿,长年多难惜分违。

巾箱所得皆幽懿,亦见乡人为发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送沈兴宗察院出使湖南

谏书平日皂囊中,朝路争看一马骢。

汉节饱曾冲海雾,楚帆聊复借湖风。

皇华命使今为重,直道酬君远亦同。

投老承明无补助,得为湘守即随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沈康知常州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慇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