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禹偁的作品,名为《司空相公挽歌(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表达对已故友人的哀悼之情,并通过古人典故来赞颂对方的品格和学问。
“全德群儒服,清名信史书。”这两句点出了司空相公不仅德行完备,更是士林中的佼佼者,其清誉流传后世,足以载入史册。这里的“全德”指的是道德的完整无缺,“群儒服”则是说他在众多文人学士中脱颖而出;“清名信史书”进一步强调了他的美名将被永远记住。
“何人不调鼎,唯我得悬车。”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司空相公在世时的独特地位。古代的“调鼎”和“悬车”都是贵族或有功之人的标志,作者自谦地说其他人或许能享受一些荣誉,但只有自己得以享有更高的礼遇。
“萧相文无害,于公庆有馀。”这两句则描绘了司空相公的人格特点,他不仅文章俊逸,而且为人处事都不会带来伤害;而“于公”指的是古代名将尉迟,作者借此赞扬司空相公的才能和美德,犹如古人所说“庆有馀”般的余泽。
最后,“三川归葬地,松槚自扶疏。”则是对司空相公逝世后的哀悼之情。三川指的是古代某些地区的称呼,这里用来比喻司空相公归于尘土;“松槚”象征着长寿和坚贞,而“自扶疏”则意味着即便是松树等物也需要人工培植,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怀念和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司空相公德行、学问、品格的高度赞美,以及对其逝世的深切哀悼,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与高超的文学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