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道中四首(其一)

平地连沧海,孤城带渭河。

行人俱汉语,舟子半吴歌。

野草惊秋短,鲂鱼出水多。

只怜乡国远,处处有胡笳。

形式: 五言律诗

翻译

平原直连着广阔的海洋,孤独的城市环绕着渭河。
行人们都说着汉语,船夫们唱着一半吴地方言的歌谣。
野外的草因秋天的到来而变得稀疏,鲂鱼跳出水面频繁。
只可惜家乡遥远,到处都能听到胡笳的哀鸣。

注释

平地:指广阔的平原。
沧海:形容大海,这里象征远方。
孤城:孤立的城市。
渭河:古代中国的重要河流。
行人:路上行走的人。
汉语:中国的官方语言。
舟子:划船的人。
吴歌:吴地的歌曲,可能指方言歌谣。
野草:田野上的草。
秋短:秋天草木凋零,显得短暂。
鲂鱼:一种淡水鱼。
胡笳: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声音悲凉,常与战争或思乡联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广阔的北方边塞景象。"平地连沧海"展现了辽阔的地势,与大海相连,显示出空间的壮丽。"孤城带渭河"则点出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一座孤独的城市坐落在渭河畔,透露出一种荒凉和孤立之感。

"行人俱汉语"反映了当地居民以汉文化为主,但"舟子半吴歌"又暗示了水路交通的繁忙,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野草惊秋短"通过秋草的凋零,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季节的变迁,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鲂鱼出水多"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鱼儿跃出水面,增添了画面的生机。然而,"只怜乡国远"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深深眷恋,"处处有胡笳"则以胡笳声作为背景,渲染了边塞特有的凄凉和战争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思乡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对渭河道中的景色描绘,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墨客的边塞情怀。

收录诗词(712)

王冕(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渭河道中四首(其二)

披雾青天近,梳头白发明。

山河千古恨,风雨五更情。

塞北浮云惨,关中王气清。

草庐诸葛在,未得话平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渭河道中四首(其三)

月出东溟白,天垂北斗低。

砺兵思秣马,舞剑忽闻鸡。

诸葛犹存汉,田横不辱齐。

英雄如有见,琐稍岂能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渭河道中四首(其四)

海气团云白,江风吹浪寒。

飞鸿离塞远,独鹤唳更阑。

慷慨论时事,羁栖笑楚冠。

萧萧黄叶下,回首望长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临江寺

山灵本是爱山农,况是登临重复重。

海水浮来多怪石,云霄上接有高松。

忘情浅浅溪中鸟,不雨深深洞底龙。

带甲如今满天地,烟霞合此寄高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