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桐庐

江尽溪流合,行舟落照催。

棹歌来月浦,帆影上风桅。

路转山容改,潮平水色回。

兵戈满天下,飘泊壮心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江水尽头溪流汇合,夕阳催促着行船靠岸。
月光下的渡口传来桨歌,帆影在风中摇曳攀上桅杆。
道路转弯,山势也随之变化,潮水退去,水面颜色显得更加深邃。
战乱遍地,四处漂泊,壮志豪情被摧残。

注释

江尽:江水的尽头。
溪流合:小溪汇入大江。
行舟:行驶的船只。
落照:傍晚的阳光。
催:催促。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月浦:有月光的水边码头。
帆影:船帆的影子。
风桅:被风吹动的桅杆。
路转:道路拐弯。
山容改:山景改变。
潮平:潮水退去,水面平静。
水色回:水面颜色的变化。
兵戈:兵器,代指战争。
满天下:遍布各地。
飘泊:漂泊不定。
壮心摧:壮志受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壮阔的山水画面,融合了动人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首句“江尽溪流合”展现了江水与溪流汇聚成一片辽阔的景象,既是自然景观的写实,也暗示着诗人心中的某种期待或归宿。

接着,“行舟落照催”则描绘了一幅行舟随晚照而动的生动画面。这里的“催”字,用得妙绝,它不仅是时间推移的写照,更蕴含着一种迫切的心境,仿佛诗人在急促中寻找着某种内心的平静。

第三句“棹歌来月浦”,月光下的船夫唱着歌谣,这里既有夜晚的宁静,也透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一份向往。而“帆影上风桅”则是动态与静态结合的绝妙之笔,帆在风中飘扬,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条。

下两句“路转山容改,潮平水色回”,山路的转折让山容变得多姿多彩,而潮汐的平缓则使得水色显得更加柔和。这两句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隐喻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与复归。

然而,接下来的“兵戈满天下,飘泊壮心摧”却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战争的阴影笼罩大地,而诗人的飘泊生涯和壮志未酬的心灵在这种背景下显得尤为凄凉。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乱世的无奈与忧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总体来说,这首诗既有景物的描写,又融入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乱世中坚持个人意志的不易。在这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是一首集美景与哀愁于一体的杰作。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归自筠庄得似表弟晚步高字韵继和

一行作吏苦吹毛,小隐非关索价高。

懒傍月边持玉斧,静看花上试霜刀。

近人鱼鸟曾相识,入眼溪山昔未遭。

谁与着鞭春色里,雁行风急正求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未明出东门将入圣泉戏呈住山蒙庵老人

觌面峰峦碧障天,东方精色破昏烟。

草头露下元无雨,衣角风生径欲仙。

行树排宵高展画,孤云挂壑薄披绵。

寸田暂喜捐尘虑,不着蒙庵一缕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瓜步阻风作(其一)

西风趣秋去,何日放船回。

不见澄江练,唯闻捲地雷。

宦游双鬓改,飘泊寸心灰。

落日乾坤里,微吟酒一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瓜步阻风作(其二)

牢落穷途暮,扁舟水四涯。

十年长作客,万里得还家。

云散山排仗,潮生浪趁衙。

殷勤谢风马,为挂一帆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