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呈聂心远诸客(其一)

谁入山来问野舟,一篙花外渡深流。

小颦风树蹁跹鹤,浅约湍沙浩荡鸥。

湖上有时思洛社,人间何处不滁州。

徘徊才是黄昏候,短笛先催月上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是谁来到山中询问那艘野舟,撑着篙在繁花盛开的溪流中渡过。
轻风吹动树梢,翩翩起舞的白鹤,水边沙滩上,宽广的水面鸥鸟飞翔。
在湖面上有时会想起洛阳的友人,世间何处不是像滁州这样美好的地方。
天色渐晚,我还在湖边徘徊,短笛声响起,催促月亮早早爬上楼头。

注释

谁:疑问代词,指代某个人。
野舟:简陋的船只,通常用于野外或非正式场合。
一篙:一根竹篙,用于撑船。
风树:被风吹动的树木。
蹁跹鹤:形容鹤的姿态轻盈飘逸。
湍沙:水流湍急的沙滩。
浩荡鸥:形容鸥鸟在广阔水面自由飞翔。
湖上:指湖泊之上。
洛社:可能指洛阳的朋友或团体,古代地名。
滁州:古代地名,这里可能象征着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
黄昏候:傍晚时分。
短笛:小型的笛子。
月上楼:月亮升起,照耀在楼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词人与友人的情谊交织的画面。开篇“谁入山来问野舟,一篙花外渡深流”两句,既写出了友人的探访之情,也展现了词人隐逸的生活状态。“小颦风树蹁跹鹤,浅约湍沙浩荡鸥”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湖上有时思洛社,人间何处不滁州”两句中,“洛社”指的是古代文人聚会之所,这里表达了词人对于过去文人相聚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世事的无奈和淡泊。最后,“徘徊才是黄昏候,短笛先催月上楼”则描绘了一种悠然自得、随心所欲的情境,词人在黄昏时分徘徊独处,吹奏短笛,以此迎接夜晚的到来。

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之美和友情之珍贵的赞美。通过对山中生活的细致描写,词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为伴的高雅情操。

收录诗词(977)

文天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字:履善
  • 籍贯:浮休道
  • 生卒年:1236.6.6-1283.1.9

相关古诗词

山中泛舟觞客

便作乘槎客,萧萧骨发清。

尊前山月过,笛里水风生。

半夜鱼龙沸,三秋河汉明。

雪堂眠二客,梦与白鸥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山中和韵

白扇挥残暑,青鞋踏嫩晴。

花床寻小隐,石鼎引长鸣。

纱帽有时去,酒壶惟意倾。

山僧痴与坐,闲却瘦弥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山中载酒用萧敬夫韵赋江涨

拍拍春风满面浮,出门一笑大江流。

坐中狂客有醉白,物外闲人惟弈秋。

晴抹雨妆总西子,日开云暝一滁州。

忽传十万军声至,如在浙江亭上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山中谩成柬刘方斋

东风解冻出行嬉,一鬨烟尘隔翠微。

自有溪山真乐地,从来富贵是危机。

二三辈行惟须醉,多少公卿未得归。

明日主人酬一座,小船旋网鳜鱼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