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
特指上元节的灯景。
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
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歌女、舞女。
一作“游骑(jì)”。
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
落梅:曲调名。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
禁夜:指取消宵禁。
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
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元宵节庆祝图景,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美好。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这两句以富有想象力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灯会上的热闹场面,"火树"指的是燃烧着的彩灯,"银花"则是对灯光的美妙比喻,而"星桥铁锁开"则可能暗示着夜晚星空下,桥梁和城门的安全与开放。

接下来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这两句诗,则通过对照明暗、动静的手法,表现了节日游子们出行时尘土飞扬,而归来时则有明月相伴,描绘了一幅流动的画面。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这两句诗,则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展示了节日中人们游玩、唱歌的情景,其中 "秾李" 可能指的是人们在花下饮宴或是采摘果实,而 "尽落梅" 则可能是在描绘人们在梅花飘零的环境中高声歌唱。

最后两句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则表达了节日中的夜晚无拘无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从容态度,"金吾" 指的是守卫者,而 "玉漏" 则是计时工具,这里则是在表达人们在欢乐中不觉时间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热闹而又宁静的元宵节夜晚,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美好的感受和庆祝的心情。

收录诗词(16)

苏味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 籍贯: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
  • 生卒年:648—705

相关古诗词

初春行宫侍宴应制

温液吐涓涓,跳波急应弦。

簪裾承睿赏,花柳发韶年。

圣酒千钟洽,宸章七曜悬。

微臣从此醉,还似梦钧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单于川对雨二首(其一)

崇朝遘行雨,薄晚屯密云。

缘阶起素沫,竟水聚圆文。

河柳低未举,山花落已芬。

清尊久不荐,淹留遂待君。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单于川对雨二首(其二)

飞雨欲迎旬,浮云已送春。

还从濯枝后,来应洗兵辰。

气合龙祠外,声过鲸海滨。

伐邢知有属,已见静边尘。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咏井

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

流声集孔雀,带影出羵羊。

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锦芳。

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