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阳和欲行舟者

春秋书闵雨,乃见先王制。

有意在黎民,山川无不祭。

今者望云霓,青天绝纤翳。

为坛割舒雁,盘血陈水汭。

于时颇精虔,奠爵必亲涚。

向夕有微阴,扫然还复霁。

吾闻先儒言,阳骄不能闭。

此时系穹旻,己力安所诣。

宣王云汉诗,曾不鉴上帝。

恨无奡荡舟,空自思跃蜧。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翻译

春秋时期写下闵雨的篇章,显现了古代君王的制度。
他们用心关怀百姓,祭祀山川无所遗漏。
如今仰望云彩,蓝天清澈无一丝云雾。
设立祭坛,宰杀大雁,鲜血洒在江边。
那时人们虔诚无比,献祭爵酒必定亲自解说。
傍晚时分略有阴霾,不久后又晴空万里。
我听说先贤之言,阳气过盛也无法遮蔽天空。
此刻命运掌握在苍穹之上,个人之力又能达到何方。
周宣王吟咏银河的诗歌,却未能领悟上天的启示。
遗憾没有奡的力量荡舟,只能空想跃动的鱼儿。

注释

闵雨:指战乱或灾害之雨。
先王制:古代君王的制度和规定。
黎民:百姓。
山川无不祭:对自然万物皆表示敬意。
云霓:彩虹。
纤翳:细微的云雾。
舒雁:大雁。
水汭:江边。
精虔:极其虔诚。
奠爵:献祭爵酒。
霁:晴朗。
阳骄:阳气旺盛。
穹旻:天空。
宣王云汉诗:周宣王的诗歌,可能指《诗经·大雅·云汉》。
奡荡舟:奡,力大无穷,此处比喻有力气能开天辟地的人。
跃蜧:跃动的鱼儿,象征自由与活力。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亢阳和欲行舟者》,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春秋季节目睹降雨缓解旱情,从而引发对古代先王治国之道的思考。诗中提到先王以百姓福祉为重,祭祀山川以求雨,反映出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观察到天空放晴,决定举行仪式祈雨,并亲自参与,显示出虔诚的态度。他引用先儒之言,指出阳气过盛时雨水仍能降临,暗示人力虽有限,但顺应天道仍能有所作为。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借用了周宣王《云汉》的典故,批评宣王未能从上天的启示中领悟到治理国家的道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像奡那样有力气荡舟,只能空想跃入水中以表达内心的渴望。整首诗寓言性强,通过祈雨之事,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元日

频年无入閤,今日预朝元。

丹陛发金奏,侍臣称玉樽。

旗旌摇细仗,云雾启千门。

却出苍龙阙,衣冠万马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元日

昔遇风雪时,孤舟泊吴埭。

江潮未应浦,尽室坐相对。

行庖得海物,咸酸何琐碎。

久作北州人,食此欣已再。

是时值新岁,庆拜乃唯内。

草率具盘餐,约略施粉黛。

举杯更献酬,各尔祝鲐背。

咀橘齿病酸,目已惊老态。

岂意未几年,中路苦失配。

嘉辰众所喜,悲泪我何耐。

曩欢今已哀,日月不可赖。

前视四十春,空期此身在。

世事都厌闻,读书未忍退。

过目虽已忘,宁舍心久爱。

何当往京口,竹里剪荒秽。

行歌乐暮节,薪菽甘自刈。

形式: 古风

元忠示胡人下程图

单于猎罢卧锦红,解鞍休骑荒碛中。

苍驹騧骆六十匹,隐谷映坡分尾鬉。

九驼五牛羊颇倍,沙草晚牧生寒风。

贵贱小大指五百,执作意态皆不同。

二鹰在臂二鹰架,骏犬当对宁争功。

毡庐鼎列帐幕拥,鼓角未吹惊塞鸿。

土山高高置烽燧,毛囊贮获闲刀弓。

水泉在侧挹其上,长河杳杳流无穷。

素纨六幅笔何巧,胡瑰尽妙谁能通。

今日都城有别识,别识共许刘元忠。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元政上人游终南

雉节居杜陵,南山常在目。

今兹羡行游,因以谢岩谷。

环锡恣探胜,棕綦方践陆。

五门岚翠横,八水秋阴覆。

云峰多隐见,林岭乍回复。

若见采芝人,余非恋微禄。

形式: 古风 押[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