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政上人游终南

雉节居杜陵,南山常在目。

今兹羡行游,因以谢岩谷。

环锡恣探胜,棕綦方践陆。

五门岚翠横,八水秋阴覆。

云峰多隐见,林岭乍回复。

若见采芝人,余非恋微禄。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翻译

雉鸟尾羽装饰的官车停在杜陵,南山景色常常映入眼帘。
如今我羡慕起游历四方,借此机会告别山川谷壑。
手持禅杖随意探索美景,脚踏棕榈绳走在大地。
五座城门上笼罩着青翠的山岚,八条河流上秋意阴沉覆盖。
云雾中的山峰时隐时现,树林山岭间忽明忽暗。
如果遇见采集灵芝的仙人,那我并非贪恋微薄的俸禄。

注释

雉节:古代官员乘坐的车辆装饰。
杜陵:古地名,位于长安附近。
南山:指终南山。
常在目:经常看到。
今兹:现在。
羡:羡慕。
行游:远游。
谢:告别。
岩谷:山川谷地。
环锡:手持禅杖。
探胜:探寻美景。
棕綦:棕榈绳。
践陆:行走大地。
五门岚翠:五座城门上的绿色山岚。
八水秋阴:八条河流的秋天阴霾。
云峰:云雾中的山峰。
隐见:时隐时现。
林岭:树林山岭。
乍回复:忽明忽暗。
采芝人:传说中的仙人。
微禄:微薄的俸禄。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元政上人游终南》,描绘了元政上人在终南山的游历和感悟。首句“雉节居杜陵”暗示了上人居住在古老的杜陵地区,可能与道教或隐逸生活相关。接着,“南山常在目”表达了对终南山景色的长久凝视,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今兹羡行游,因以谢岩谷”表达了诗人对游历的羡慕,同时也借此机会告别山中的隐居生活,暗示了一种人生选择或心境转变。接下来的诗句“环锡恣探胜,棕綦方践陆”描绘了上人手持锡杖,尽情探索山中胜景,步履轻盈地踏过大地。

“五门岚翠横,八水秋阴覆”通过描绘山门被青翠的雾气笼罩,以及秋天的水面覆盖着阴凉,展现了终南山的壮丽景色和季节变换之美。诗人继续写到“云峰多隐见,林岭乍回复”,强调山势的起伏变化和云雾的时隐时现,给人以神秘而深邃的感觉。

最后两句“若见采芝人,余非恋微禄”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示如果能见到那些在山中采药的人,他将不再留恋尘世的微薄俸禄,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深深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终南山的自然风光,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和人生哲理,展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公度以余尝语洛中花品而此邦之人多不敢言花于余今又风雨经时花期遂过作诗以见贻故次其韵

去年三月来吴中,欲拟看花无与从。

今年二月花偏早,发作无节雨与风。

前时晴明要寻赏,谓夸洛阳多不容。

我心岂是限南北,美好未必须深红。

姚黄魏品若尽有,春色定应天下空。

因君见赠又及此,莫怪还思涧水东。

形式: 古风

六月晦日定力院同原父赋送伯镇景纯枢言三学士

清秋三黄鹄,举翼东来飞。

鸣声既相呼,烟水亦相依。

蓬池不暂止,太液未言归。

酌酒望沧海,飘飖思菊衣。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双凫观

山下溪流照城郭,幽庭柏子风自落。

古坛苍藓少人行,不见双凫见黄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药]韵

叶公庙

■物还见惊,从来人所悼。今看古壁画,应合当时好。

形式: 古风 押[号]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