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忠示胡人下程图

单于猎罢卧锦红,解鞍休骑荒碛中。

苍驹騧骆六十匹,隐谷映坡分尾鬉。

九驼五牛羊颇倍,沙草晚牧生寒风。

贵贱小大指五百,执作意态皆不同。

二鹰在臂二鹰架,骏犬当对宁争功。

毡庐鼎列帐幕拥,鼓角未吹惊塞鸿。

土山高高置烽燧,毛囊贮获闲刀弓。

水泉在侧挹其上,长河杳杳流无穷。

素纨六幅笔何巧,胡瑰尽妙谁能通。

今日都城有别识,别识共许刘元忠。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翻译

单于狩猎归来躺锦褥,解下马鞍歇息在荒漠中。
六十匹骏马斑驳各异,隐没山谷山坡间分头梳理鬃毛。
九只骆驼五头牛羊众多,傍晚牧归时寒风吹过沙草。
无论贵贱大小约五百人,各自劳作神情各异。
双臂各有一鹰展翅,骏犬相伴谁愿争功?
营帐围绕着毡庐排列,战鼓号角未响已惊动边塞飞鸿。
土山上高高树立烽火台,箭囊中闲置着刀弓等待猎物。
泉水在侧,汲取饮用,黄河远远流淌无尽。
六幅白绸画工巧妙,胡地瑰宝尽显精妙,谁能解读其中奥妙?
今日京城有人识得此画,都称赞是刘元忠的佳作。

注释

单于:匈奴的首领。
猎罢:狩猎完毕。
锦红:华丽的床铺或地毯。
荒碛:荒凉的沙漠。
苍驹騧骆:青灰色的马和骆驼。
尾鬉:马尾。
九驼五牛羊:众多牲畜。
颇倍:很多。
执作:操作劳动。
意态:神情态度。
二鹰架:双臂各有一只鹰。
宁争功:谁也不愿争抢功劳。
毡庐:游牧民族的帐篷。
鼎列:排列整齐。
惊:惊动。
塞鸿:边塞的大雁。
烽燧:古代传递军情的信号塔。
毛囊:箭囊。
水泉:泉水。
杳杳:遥远的样子。
素纨:白色的丝织品。
胡瑰:胡地的瑰宝。
别识:特别的识别或赞赏。
刘元忠:画家的名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元忠示胡人下程图》,描绘了边疆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和艺术才能。首句“单于猎罢卧锦红”展现了单于狩猎后的奢华,接下来通过“苍驹騧骆六十匹”描绘了壮观的马群,以及“九驼五牛羊颇倍”展现丰富的畜牧业。诗人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活动,如“执作意态皆不同”,反映出他们的个性和技艺。

画面中还有“二鹰在臂二鹰架”、“骏犬当对宁争功”的生动细节,展示了游牧民族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猎鹰和猎犬的训练。诗人通过“毡庐鼎列帐幕拥”描绘了营地的布置,而“鼓角未吹惊塞鸿”则渲染出宁静的气氛。

最后,诗人赞美了胡人的艺术才华,“素纨六幅笔何巧,胡瑰尽妙谁能通”,对他们精湛的手工艺表示惊叹。结尾处,诗人以“今日都城有别识,别识共许刘元忠”表达对刘元忠的认可,认为他的作品能让人在都城中也能感受到胡人的独特魅力。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草原生活的粗犷豪放,又体现了胡人文化的细腻与精致,体现了梅尧臣对异域风情的欣赏和对艺术的赞美。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元政上人游终南

雉节居杜陵,南山常在目。

今兹羡行游,因以谢岩谷。

环锡恣探胜,棕綦方践陆。

五门岚翠横,八水秋阴覆。

云峰多隐见,林岭乍回复。

若见采芝人,余非恋微禄。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公度以余尝语洛中花品而此邦之人多不敢言花于余今又风雨经时花期遂过作诗以见贻故次其韵

去年三月来吴中,欲拟看花无与从。

今年二月花偏早,发作无节雨与风。

前时晴明要寻赏,谓夸洛阳多不容。

我心岂是限南北,美好未必须深红。

姚黄魏品若尽有,春色定应天下空。

因君见赠又及此,莫怪还思涧水东。

形式: 古风

六月晦日定力院同原父赋送伯镇景纯枢言三学士

清秋三黄鹄,举翼东来飞。

鸣声既相呼,烟水亦相依。

蓬池不暂止,太液未言归。

酌酒望沧海,飘飖思菊衣。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双凫观

山下溪流照城郭,幽庭柏子风自落。

古坛苍藓少人行,不见双凫见黄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