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在准备廷试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过往经历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首联“二十馀年付转车,自摩髀肉问何如”描绘了诗人回顾自己过去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时间的车轮已将他带至一个转折点,他抚摸着大腿上的肌肉,自问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这里运用了“髀肉复生”的典故,比喻长时间不从事体力劳动,肌肉会重新变得结实,暗示诗人可能经历了长时间的劳碌或困顿。
颔联“暂垂鹏翼扶摇势,一学蝇头世俗书”中,“暂垂鹏翼”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展翅高飞的形象,象征诗人暂时放下束缚,追求自由与高远的理想;而“一学蝇头世俗书”则以苍蝇的眼睛比喻微小、世俗的视角,对比出诗人对宏大理想与现实琐事的态度。这一联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既向往高远,又不得不面对世俗生活的复杂心情。
颈联“荡荡天门争欲上,茫茫人海岂难居”描绘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挑战。他渴望攀登高处,进入那宽广无垠的天门,同时也认识到在广阔的人世间,生活并非难以适应。这里既有对未知的探索与追求,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接纳与适应。
尾联“寻常米价无须问,要访奇才到狗屠”则是诗人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淡然态度和对人才的重视。他不关心日常的物价波动,而是强调要寻找那些非凡的才能,哪怕他们出身平凡,甚至来自低微的职业,如屠夫。这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广泛认同和对社会各阶层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黄遵宪在准备廷试前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反思,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也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才的独到见解。